-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古诗的韵味,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从而提高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如借助注释、借助插图等。
思维能力: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审美创造: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课前解析
关注教材:此课由三首古诗组成,分别描写了马、石灰、竹。《马诗》通过咏马来表达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及怀才不遇的感慨;《石灰吟》这首诗表面写石灰,实际是以石灰自喻,表明自己对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品格的追求;《竹石》是为题咏《竹石图》而作,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关注写作背景:《马诗》的作者李贺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燕山”一带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作者希望能扫除战乱,建功立业,但终是不被赏识。这首诗正是当时所写。《石灰吟》的作者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因此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竹石》的作者郑燮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尤为有名,他73岁时创作了《竹石图》。《竹石》是他写在竹石画上的诗。诗人赞颂的不是竹子的柔美,而是竹子的刚毅。这首诗中的竹是诗人刚正不阿的人格的写照。
关注汉字文化:中国汉字不仅具有独特的形态美,其表意特征更使其具有极其深远的内涵和意蕴。形声字是汉字的一种造字方式,形声字是由表示字的意义的形旁和表示字的读音的声旁组成的合体字。如“络、锤”是左形右声的字。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凝聚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是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关注生字:此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共有4个,可以运用形声字的规律和字形结构等方法识记字形。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教学目标
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重点)
4.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难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1.学习《马诗》,会写“络”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古诗;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3.以《马诗》为例,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教师导入新课:这一单元导语中引用了表现宋代爱国将领文天祥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英雄气节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看看这三首古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出示课件3)
1.初读课文。(出示课件4)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马诗》中的“燕”是多音字,在此诗中读“yān”。)
(2)听一听同学是否把字音读准确了。
2.教师出示古诗题目并板书(板书:马诗)。学生齐读古诗题目。(出示课件5)
设计意图:由单元主题导入课文,谈话切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的情绪,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学习兴趣。
二、理解题目,走近作者
1.教师提出问题:这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呢?(出示课件6)
预设:以马为题材的一首诗。
教师点拨:马是六畜之首,是进取、勇敢、成功的象征。李贺的《马诗》是以马为题材的一组诗,共有23首,这首诗是其中的一首。
2.走近作者。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有《昌谷集》。
三、初读古诗,指导写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出示课件7)
(1)教师引导:现在请同学们听古诗范读,听的过程中注意古诗的停顿节奏。
过渡:相信通过聆听,你们一定能将古诗读得更具情感。现在,就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比赛读古诗吧。
(2)学生活动:小组比赛齐读古诗,读通诗句,读好古诗的朗读节奏。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重点强调“络”的书写。(出示课件8)
设计意图:初读古诗,学写生字,为学生学习古诗打下基础。
四、再读古诗,感知内容
1.品读第一、二句。(出示课件9)
(1)借助注释,理解词语。
燕山: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像剑但形状弯曲。
(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预设:塞外大沙漠里,黄沙在月光的映照下犹如皑皑的白雪。月亮高悬在燕然山上,恰似一把弯钩。(板书:写景—沙如雪月似钩)
2.品读第三、四句。(出示课件10)
(1)借助注释,理解词语。
何当:什么时候。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这里指戴上金络脑。
快走:驰骋。走,跑。
清秋:清爽的秋天。
(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预设:什么时候我能给马儿戴上金络脑,飞快奔驰着,踏遍这清爽秋日时的原野!(板书:抒情—何当快走)
3.教师提出问题:通过这些词语,你仿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为中小学学生教育成长提供学习参考资料,学习课堂帮助学生教师更好更方便的进行学习及授课,提高趣味性,鼓励孩子自主进行学习,资料齐全,内容丰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