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淝河校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素养训练政治试题.docx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淝河校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素养训练政治试题.docx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淝河校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素养训练政治试题

(考试总分:100分考试时长:75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28小题,总分84分)

1.2023年12月,央视总台发布2023年度国内十大考古新闻,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发现的史前水坝入围。屈家岭遗址是以黑陶为主的文化遗存,是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遗址,主体年代距今约5900—4000年。据此推断,在当时()

①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出现

②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已出现

③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

④人类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③:屈家岭遗址是以黑陶为主的文化遗存,是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遗址,主体年代距今约5900—4000年。判断该时期是原始社会末期的新石器时代,这个时期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①③符合题意。

②④: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人类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都是指的奴隶社会,②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2.关于生产力和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对其内在关系分析正确的选项是()

A.生产力发展→阶级产生→国家产生→私有制产生

B.私有制产生→阶级产生→生产力发展→国家产生

C.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产生→国家产生

D.阶级产生→国家产生→私有制产生→生产力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ABCD: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共有转为家庭私有。随着土地变为私有财产,私有制确立。私有制确立贫富分化加剧,原始社会解

体,出现了阶级。统治阶级为了进行阶级统治,国家产生。故正确的传导顺序是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产生→国家产生,C正确,ABD错误。

故本题选C。

3.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当文明一开始的时候,生产就开始建立在级别、等级和阶级的对抗上,最后建立在积累的劳动和直接的劳动的对抗上。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文明一开始的时候”指的是原始社会氏族制度形成时期

②“生产建立在阶级的对抗上”表明生产关系状况制约生产发展

③“积累的劳动”与“直接的劳动”的对抗意味着阶级的对立

④“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揭示了只有阶级斗争才能推动社会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开始,故①错误。

②:马克思认为,社会进步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矛盾和对抗中发展起来的,“生产建立在阶级的对抗上”表明生产关系状况制约生产发展,故②正确。

③:直接劳动是劳动者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创造价值的劳动形式,而积累劳动是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积累的劳动”与“直接的劳动”的对抗意味着阶级的对立,故③正确。

④:“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揭示了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不是唯一动力,故④错误。

故本题选C。

4.恩格斯说,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墙壁并非无故:它们的濠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在恩格斯描述的社会中()

①铁制农具广泛使用,耕作技术显著进步

②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文明时代

③得益于畜牧和农耕,人类开始定居生活

④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最早的国家产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②④:恩格斯描述的是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

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产生了国家,②④符合题意。

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推广和使用,①排除。

③:新石器时代,得益于畜牧和农耕,人类开始定居生活,③排除。

故本题选D。

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对诗词中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①土地私有制是农民陷入贫困的阶级根源

②君主专制、等级森严是其显著特征

③沉重的地租、苛捐杂税使得民不聊生

④在封建社会内部阶级矛盾不可消除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剥削农民的基础,但不是农民陷入贫困的阶级根源,①排除。

②:诗词中现象没有体现君主专制、等级森严,②排除。

③④:诗词意思是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93****006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