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甘肃省白银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甘肃省白银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甘肃省白银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

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目前,“新东北文学”或“新东北作家群”特别活跃。辽宁的班宇、双雪涛、郑执,黑龙江的杨知寒,他们的写作呈现出新的气息,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至少近十几年东北文学创作相对沉寂的状态,为东北文坛乃至当代中国小说界带来新的活力。仔细探究,他们在叙事伦理层面,具有较新的文学理念和叙事的自觉性、执着性,为当下的文学写作增添了新的元素,进而也成为“东北叙事”新的生长点。

相对于“新东北作家群”或“新东北文学”,“新南方写作”概念,其所指和涵盖范围呈现出更加复杂的情况。“新南方写作”这个提法或概念,最早出现在广东的一些文学研讨会上和批评家们的文章中。《青年文学》杂志主编张菁认为,“新南方写作”其实早已存在,只是未能很好地总结,这源于它自身“地域特色”和“整体性”并不是特别鲜明。实际上,在“南方以南”,始终有许多的作家在耕耘,不断呈现出新的气象与生机,在当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如韩少功、刘斯奋、林白、东西、凡一平等。其中部分作家是从其他省份迁居过来的,在他们身上,我们所期望见到的新南方的“南方”性并不强健,且并未形成标识。也有部分作家积极汇入“寻根文学”“先锋写作”的洪流并成为主将。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文学写作中的视域,已超越一般的乡土意义,上升到民族性、人性、人类终极思考的境界,从而成为乡土中国乃至人类的镜像与符号。因此,我们说地域性或地方性写作,最终都是要越过叙事边界,通向民族性与世界性,呈现出具有个性品质、超越性精神内涵的文本面貌和美学维度。只有这样,作家才能既保持自己的个性,又不失贴近叙事地域的地气,还能拥有世界性格局和叙事气魄。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说:“人的个性的一半是地域性。”显然,地域性对于作家的个性形成和塑造至关重要。对写作而言,地域性经验可能会构成叙事的源头性力量。对作家而言,地域性早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物理空间概念,其中独特的地理风貌、世情习俗、历史、现实和文化积淀,已经融入他的生命肌理之中,成为滋养作家个体生命与写作生命的精神空间。不过,空间作为地域性的显现方式,在宿命般地馈赠给作家丰厚写作资源的同时,也常常会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作家的个性优势和审美独特性。“地域性”或“地方性”能在多大程度上给作家以自信,就能在多大程度上限制写作的自由。

无论是“新东北文学”,还是“新南方写作”,既是作家独特的写作起点,也可能成为惯性叙述的囚笼,使作家沉溺于曾经的“乡土”。当然,也可能由地方性通达世界性,成为想象的“风之子”,这些都需要在对作家的具体创作和文本阐释中进行辨析,进行文学价值判断。

(摘编自张学昕《辩证看待地方性写作风潮的价值》)

材料二:

不论是诗词还是小说,“地方性”是其文学特质,它们是穿插在文字节律里的喁喁乡音,也是衬托故事的地方风景和舞台,赋予作品以独特的地方韵味。“地方/地方性”作为一种体现作品地域性特征的书写元素,在文学研究中并不像情节、人物那般令人关注,但与此同时,中国的历代文人,又将“地方性”看作标识书写风格的重要尺度。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仅将“地方性”理解为空间地域差异所带来的特殊风格,那么这种理解则不免单薄,也无法解释“地方性”在历史中时隐时现却又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在某种意义上,真正的“地方性”溢出了语言、风物、习俗等地方性元素的浅表,而溢出的部分,恰是抵抗着单一性叙述的文学的真正灵魂。

对文学“地方性”的观察,其意义不在于,或者说不能仅止步于对不同地域文化的界定和归类,也不应沉醉于地方性风景所营造的奇观,而是觉察那些充满自然意味的地方元素是如何将异质性文化自然化和本地化的。

在近几年的文学创作中,一些作家趋向于将故事设置在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里,让主人公在不同“地方”穿梭。例如在余华的《文城》中,林祥福从北方一路南下寻找妻儿等。这类作品虽然主题相异、风格不同,但都涉及一种更大地域范围的书写,也许作家们没有意识到,这种书写空间的扩张,来源于一种对未被收纳的边缘性“地方”的寻找。在全球化成为定势,价值体系趋于统一时,作家灵敏的直觉使他们无意识地去搜寻未被中心和主流收编的“地方性”,因为在这样的“地方”,有使文学再生的宝藏——尚未被占有的意义。

近年来对“新南方书写”的发现和热议,同样来源于对充满历史抗辩意味的文化载体的追寻。在黄锦树的《迟到的青年》里,青年不断错过火车和轮船,无法进入主流时间,成为游离在历史边缘的局外人,这个奇异的故事寓言了“青年”与中国故土和马来族群之间的离散关系,作家笔下的“地方性”完成了空间和文化上的统一。“南方”不是目的地,甚至“地方”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抵抗整体性和单一性叙事的力量,一种对历史的逃逸和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教辅之家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法律、医学电子书,案列评析、合同PDF、教学设计、课件、导学案、中考、高考复习专题资料、试卷、真题、钢琴谱。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2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