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吉林省八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吉林省八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

PAGE

PAGE1

吉林省八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选择性必修1、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为从“众口”之门察之祸福,周朝统治者制定了一套汇集舆情资料的办法,如《诗经》“国风”中的大部分诗篇就是从国人中采集而得的,在施政过程中若发现舆情对自己不利就须改弦更张。由此可见周朝()

A.贵族等级体系解体 B.民众参与国家决策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原始民主传统尚存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为从‘众口’之门察之祸福,周朝统治者制定了一套汇集舆情资料的办法……从国人中采集而得的”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朝时期为了了解舆情,维护统治而制定了一套汇集舆情资料的办法,说明周朝重视国人的想法和意见,即体现了周朝原始民主传统尚存,D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周朝重视国人的舆论,没有体现贵族等级体系,并且周朝时期贵族等级体系并没有解体,排除A项;周朝时期注重国人舆论,不代表民众参与了国家决策,并且这时期民众不可能参与到国家决策,排除B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属于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但材料未涉及与神权相关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2.如图为江苏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藏的《纺织图》,该图描绘了妇女调丝、纺线的情景。这可用于研究汉代()

A.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 B.纺织技艺的发展状况

C.手工工场的生产流程 D.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纺织图》描绘的是妇女调丝、纺线的情景,可用于研究纺织技艺的发展状况,B项正确;该图没有体现男子耕作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汉代纺织技艺的发展状况,从图中无法判断是否为手工工场,排除C项;图中仅仅是描绘妇女调丝、纺线的情景,没有任何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元素,如贸易、对外交流、丝绸运输等内容。因此,该图无法用于研究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3.隋朝“大索貌阅”侧重于用行政手段来索取隐户;又用经济手段即“输籍定样”,按照民众的资产定户分成三等,并注册造籍,根据户等合理征派赋役。隋朝的这些举措()

A.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反映出均田制无以为继

C.强化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

D.实现了地丁税合并征收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隋朝通过“大索貌阅”确保户口登记,通过“输籍定样”即根据资产合理划分户等并征派赋役,都有利于政府较稳定地征派赋役,增加财政收入,A项正确;隋朝的“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举措主要是为了完善户籍和赋役制度,与均田制无以为继没有必然联系。且“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实际上是与均田制相配合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均田制的健康发展,排除B项;人身依附关系是指农民依附于地主或封建主,为他们提供劳役或缴纳租税,隋朝通过“输籍定样”措施,根据资产状况合理征派赋役,这实际上利于减轻农民因豪强地主剥削而承受的重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民的依附关系,排除C项;清朝摊丁入亩,实现了地丁税合并征收,排除D项。故选A项。

4.明朝后期,儒士常常引用明太祖的“六谕”教化乡里,他们还常常引用《大明律》来解释“六谕”。清朝乡约延续明制,宣讲内容变为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常常引用《大清律例》。这反映出()

A.儒士政治地位不断提升

B.乡约与国家法典紧密结合

C.基层治理机构组织完善

D.明清时期皇权受法律约束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后期至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的儒士在教化乡里时,常常引用皇帝的教化诏令,并且常常引用当时的法律来解释这些诏令。从而可知,乡约(一种地方教化与自治制度)与国家法典(代表皇权的法律)紧密结合,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主要是乡约与法律结合,不是儒士政治地位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iaoyez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