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021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
初中语文真题及解析
讲师:余满满
粉笔教师教育粉笔教师
1.教学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表
现怀古之情的诗词,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A.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B.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C.许浑《咸阳城东楼》
D.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
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咸阳城东楼》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2.学生围绕“中国乡村的历史变迁”开展专题阅读活动,下列作品适
合选用的是()。
A.柳青《创业史》
B.鲁迅《伤逝》
C.老舍《龙须沟》
D.巴金《寒夜》
3.教师安排学生梳理我国历史上以数字命名的文学家群体,下列正确
的是()。
A.曹门三父子:曹操、曹冲、曹植
B.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C.初唐四杰:王勃、杨炯、陈子昂、骆宾王
D.明初三大家:宋濂、刘基、王夫之
4.教学契诃夫的《变色龙》时,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讽刺小说比较阅读
活动,下列作品适合选用的是()。
A.夏目漱石《我是猫》
B.都德《最后一课》
C.欧·亨利《麦琪的礼物》
D.阿西莫夫《基地》
5.学习《爱莲说》,学生对虚词“之”进行了整理。下列语句中的
“之”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
A.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愚公移山》)
C.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D.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6.讲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中“面”的用法,教师使用其他同
样包含该用法的语句进行比较,下列不适合的是()。
A.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范仲淹《岳阳楼记》)
B.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柳宗元《小石潭记》)
D.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司马迁《陈涉世家》)
7.教师准备结合例子为学生讲解“选择复句”的特点,下列适合选用的是
()。
A.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B.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C.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与其说盼望着回家,毋宁说更害怕回家
D.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还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8.教学“活动·探究”新闻单元,教师根据单元提示和选文特点确定活动
目标,下列不适合的是()。
A.联系历史背景分析课文的社会价值
B.通过比较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
C.揣摩作者隐含在事件中的态度倾向
D.通过想象尝试常见新闻体裁的写作
9.学习《湖心亭看雪》,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把“天与云与山与
水”中的三个“与”字去掉,与原文进行对比阅读。下列对该环节的评析正
确的是()。
A.有助于学生理解叠词“与”产生的表达效果
B.有助于学生体会文言文语言简洁的特色
C.有助于学生品味天地相融浑然一体的意境
D.有助于学生加强记忆,提高古诗文背诵效率
10.学习《艾青诗选》,教师结合全书内容指导阅读方法,下列做法不适合
的是()。
A.鉴赏关键意象,把握情感基调
B.结合创作背景,分析作品主题
C.感悟诗歌意境,体会人生哲理
D.品味语言格律,归纳艺术手法
11.阅读某教师名著导读教学叙事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语文教材编者将鲁迅《朝花夕拾》放在七年级上册,编写意图很明确:
消除学生与经典的隔膜。我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学生学习的起点,
通过回顾课文内容和主题,逐渐过渡到整本书的阅读。阅读过程中,我引导
学生基于鲁迅“爱憎不相离”的复杂情感,梳理鲁迅与书中各个人物的相互
关系,分析他们的个性特征以及对鲁迅人生的成长的影响。我设计了一项写
作任务:任选其中一个人物,以鲁迅的口吻给他(她)写一封信,敞开心扉
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对上述教学叙事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查阅内容简介是消除学生与经典隔膜的主要方法
B.活动安排体现了以点带面、读写结合的教学思路
C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11-2022教师资格笔试图书大礼包(语文)-现代汉语1--思佳.pdf
- 2.12-2022教师资格笔试图书大礼包(语文)-现代汉语2--思佳.pdf
- 2.13-2022教师资格笔试图书大礼包(语文)-现代汉语3--思佳.pdf
- 2.13-2022教师资格笔试图书大礼包(语文)-现代汉语3--思佳.pptx
- 2022.02.12+古代文学1+余满满(讲义+笔记).docx
- 2022.02.12+古代文学1+余满满(讲义+笔记).pdf
- 2022.02.12+古代文学2+余满满+(讲义+笔记).docx
- 2022.02.12+古代文学2+余满满+(讲义+笔记).pdf
- 2022.02.13+古代文学3+余满满(讲义+笔记).docx
- 2022.02.13+古代文学3+余满满(讲义+笔记).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