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管道输水灌溉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规范》
编制说明
《管道输水灌溉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规范》编制组
2022年6月8日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管道输水灌溉具有成本低、节水明显、管理方便等特点,是世界上应用
较为普遍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之一,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进行灌区技术改造
的一个方向性技术措施,国外一些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低压管道输
水技术就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我国灌溉管道化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
80年代,以河南温县为代表的农民自发探索使用,以地埋瓦管、素混凝土涵
洞等进行输水的简易管道输水工程,其特点是自发、无序、低标准、短寿命,
但在节水、抗旱、保产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
2000年,随着我国北方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经过
“七五”对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以井灌区为重点的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
得到迅速推广和应用。其中,地下水超采严重的河北、河南、山东、北京等
地,大规模开展井灌区管道输水灌溉工程建设,编制发布了《低压管道输水
灌溉工程技术规范(井灌区)》(SL/T153—95),并明确把低压管道输水灌溉
作为一种灌溉型式进行统计节水灌溉面积,这时期管道输水的特点是低压(管
道系统工作压力不超过20m),系统小(单灌溉系统50-300亩左右),地埋管
材以素混凝土管、薄壁PVC管为主,地表管材以白色塑料软管为主,农民形
象称之为“小白龙”,工程寿命一般为十年到十五年。截止1998年,累计发
展约7000万亩,其中山东、河北、河南、山西及北京、天津等北方省市的井
灌区发展约5000万亩,占全国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面积的74%。第三阶段:2000
年至2010年代:随着北方井灌区的发展,西北缺水地区,南方平原提水灌区、
丘陵自流灌区也认识到管道输水灌溉的优点,开始试点应用。如浙江省的管
道灌溉重点在平原和丘陵坡地,山区也有一定的发展,模式为平原素混凝土
管微压型,丘陵坡地薄壁钢筋网水泥管低压型,山区自流低压型。为了适应
管道输水灌溉的发展,将原来适应于井灌灌区的标准升级成国家标准《农田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20203-2006),该规范适用于井灌区
以及泵站扬水灌区和丘陵山区自流灌区中,每个系统控制面积不大于80hm2
的农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的建设与管理。这时期管道输水的工作压力提
1
高到0.4MPa(管道系统工作压力不超过40m),系统控制面积提高到1200亩,
地埋管材以PVC—U管、PE管、钢筋混凝土管、玻璃钢管、双壁波纹管等为
主,截至2010年底,全国管道输水发展面积突破1亿亩,占全部节水灌溉面
积的24.4%。第四阶段:2011年以来,西北地区大力推广滴灌技术,在大中
型灌区骨干渠系分水口处建调蓄水源工程,实现灌溉输配水管道化,灌溉实
现了大系统统一调度运行,以新疆兵团及新疆自治区、宁夏、甘肃为主要区
域。“十二五”以来,南方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迅速,以提高灌溉保障程度为内
在动力,开展灌溉管道化建设,以西南、华中地区的丘陵灌区骨干渠系管道
化改造和杭嘉湖平原、苏中苏北平原中小型提灌区渠系管道化改造为主。这
时期,为了推动规模化管道输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对《农田低压管道输水灌
溉工程技术规范》(GB/T20203-2006)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标准与原有标准
的主要区别在于:适用范围由井灌区以及泵站扬水灌区和丘陵山区自流灌区
扩大到所有类型灌区;输水管道设计工作压力提高到不大于1.0MPa;取消了
系统控制面积不大于80hm2的限制;增加了管道结构计算内容;增加了钢丝
网混凝土管与连接件;增加了金属管与连接件;增加了管道水压试验内容;
增加了工程运行维护内容;增加了施工内容。标准名称因此也改成《管道输
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20203-2017)。但由于现有规范《管道输水灌溉
工程技术规范》对影响工程可靠性的管道质量未作明确要求,致使输水管道
的质量检验长期缺乏评定依据,影响了其健康快速发展。因此,为了适应节
水灌溉工程建设发展的需要,确保输水管道的质量,为了配合国家标准的实
施,急需尽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