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古代文化知识:古代的科举取士.docx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古代文化知识:古代的科举取士.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的科举取士

从隋朝到清朝末年,长达130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选拔官吏实行的是科举取士制度。

隋唐:科举取士制度的形成

南北朝时期,按照门第高低分配权力,这种制度已经不能满足众多出身低微的阶层人士的要求;而门第高的士族掌握权力以后,日趋贪腐,加剧了政治的腐败。

隋文帝废除维护门阀贵族地位的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公开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始设进士科,因为分科取士,所以名为科举。这是古代选拔官吏制度的重大改革。

唐朝科举有常科和制科两类。常科每年举行,考试科目多达50余种。进士、明经两科为主要科目:以诗赋取士谓之进士,以经义取士谓之明经。制科由皇帝临时定名目。武则天时期还增设武举。进士及第,称登科,第一名称状元。孟郊曾作诗《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

科举取士制度并非单一的考试制度。在考取进士后,还要经过吏部选试合格,才能正式授予官职。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宋朝:科举取士制度的发展

宋朝对科举取士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常科的科目比唐朝大为减少,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注重通经致用,取消诗赋等科,专以经、论、策取士。经,儒家经义;论,论当前政治;策,向朝廷献策。还放宽了录取范围,相对于唐朝,录取的名额成倍增加。

宋朝的科举考试分为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解试由各地方进行,及格者进京参加省试。省试在贡院内进行,由礼部主持,及格者参加殿试。殿试只考策问,在皇宫内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并定出名次。凡于殿试中进士者,即授官,不需要再经吏部选试。

为防止舞弊,宋朝实行糊名和誊录,即把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并另行誊录。这对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产生了很大的效力;但后来也流于形式。

元明:科举取士制度的中落和鼎盛

蒙古人统治中原以后,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期。但以四书试士,是元朝所开的先例。

明朝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取士进入鼎盛时期。明朝只设进士一科,专考经义。进学校,是明朝科举的必由之路。童试,是明朝科举最初级的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进入府、州、县学接受学业;在府、州、县学读书的学生,称为生员,俗称秀才。未取得生员资格的人,不论年龄大小,都称为童生。

明朝科举取士的正式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地方性省级考试,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考期在秋季八月。凡本省通过童试进入府、州、县学的生员,与在国家级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的监生,均可应考。乡试合格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性考试,于乡试后的第二年举行。全国的举人在京城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会试合格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在会试后当年三月举行。应试者为贡士,皇帝亲发策问;贡士均不落榜,由皇帝决定名次,殿试合格才算真正登科。殿试录取分三甲,通称进士: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进士榜称甲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考中进士称金榜题名。乡试第一名解元,会试第一名会元,殿试第一名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非常难得。

明朝科举考八股文,且逐渐形成固定格式。八股文以四书五经(四书居多)中的文句为题目,论述要根据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展开,不能随意发挥,即所谓代圣贤立言。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八个部分组成,所以称八股文。从起股到束股,每组都有两排排比对偶的文字。定八股原来的用意是,采取固定的格式,便于评分,以求公平。但是,它严重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他们无法创新。

清朝:科举取士制度的没落和消亡

清朝的科举取士制度,与明朝基本相同。除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以外,还开过特制科,如博学鸿词科,所试为诗、赋、论、经、史、制、策等,以及翻译科、经济科等。科举取士制度发展到清朝,日趋没落。清政府为了奴化汉人,严格控制考试内容。在科考中,满族人享有种种特权。起先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和会试中只要考一篇翻译,称翻译科;后来虽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汉族考生仍然受到不公正待遇。清政府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很严厉,但舞弊仍然越演越烈。特别是考试内容和形式日趋僵化,科举取士制度越来越显示其弊端,终于彻底丧失了生命力。

1905年,清政府宣布立停科举。至此,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取士制度寿终正寝。

科举取士制度的积极意义和负面影响

科举取士制度,相对于世袭、察举等选拔官吏的制度,是一种公开、公平、公正的制度,对隋唐以后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选拔官吏,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吸收了不少寒门学士从政,为历朝统治集团发掘和培养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专注中高考语文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15年深耕,专注中高考语文资料收集整理!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16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