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文学创造的主体(二)
--读者主体读者主体读者的主体性体现在它对于文学文本潜在价值的实现,以及在这个过程当中所产生的新创造。没有读者的主体行为,文学文本不能成为审美对象。01读者的创造,是在文本的引导下完成的二度创造,与作家的创造既保持一致,又有巨大的差异。01对读者的重视,是现代接受理论特别是接受美学理论出现后开始明朗化的,标志着文学观念的新的进步和变化。正确界定读者主体的地位和作用,首先要研究一下接受形态的问题。01壹在接受过程中,阅读方式不同,应答也就不同,接受相应便呈现为多种形态--贰文学的非审美接受:包括猎奇性接受,研究性接受以及出自道德、政治、宗教、社会、经济等目的的功利性接受。叁文学的审美性接受:包括欣赏性接受和批评性接受。批评性接受,在欣赏性接受基础之上展开。宽泛的我们也视之为审美接受。一、文学的接受形态大抵分为两大类:文学欣赏的非审美接受的特点读者在文本中或者寻找各种刺激奇点,或者作形形色色的研究性开掘,或者把文本视为精神道德的教科书,思想政治的形象传播,宗教教义的顺应或者对抗物,以及经济状况&图谋的手段或者杠杆。01专注一点,不注重对文本的整体领悟。02文学的欣赏性接受通常文学的欣赏性接受是一种比较纯粹的审美接受,读者通过文学文本的物化媒介即文学语言的识读,运用想象将文本的语言符号转化为意象,获得对文学形象的具体感受与体验,产生情感内容,同时,调动自我审美经验对文学形象和文本意蕴进行再创造,从而在美感享受中领会文本思想意蕴的审美活动过程。文学的欣赏性接受通常包含着两个阶段:感性阶段和理性阶段。12读者在这一阶段所做的:一、接受感知:接受感知vs创作感知1、从文学符号出发,体验艺术情感,目的在于复活意象,是为接受感知。从现象出发,体验生活情感,目的在于形成文学符号,是为创作感知。2、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乃创作感知;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乃是接受感知。二、接受想象:对文学符号和文学形象塑造展开想象。一方面,使得文本中的形象复活,另一方面,对形象进行增补,再创造出独特的新形象。理性阶段表现为对文学本文中的深刻主题、思想和作家独特人生感受的发掘。其次,理性的直接显现阶段首先是情感判断阶段读者因为文本符号出发所引起的情感活动体现着十分强烈的判断性质。传达出对文学形象的认可或者拒斥的信息。这种判断是理性色彩的。读者的情感以两种方式流露:共鸣:肯定性情绪激动。对抗:否定性情绪激动。共鸣:读者的思想感情同文本的思想感情因为相通或者相似而导致的肯定性情绪激动。分析:表现为接受者自化为文本中的人物,达到忘我境界,强烈的移情使心理的内模仿强化为行为的外模仿,产生极端化的接受行为。文本的虚拟性与生活的现实性叠加在一起,使得它们失去理智,产生错误的判断,精神处于接受的迷狂中。充分共鸣,是文本与接受者的思想感情状态高度一致所引发的共鸣。01分析:由于文本的沟通,读者与作者产生相似性而非等同性情感体验,通过文本的引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重温自己所体验过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起对文本中人、事、物的较为理智的偏爱,但是又绝对不会混淆现实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既有情感的投入,又有拉开距离的审美关照,欣赏便可能达到最佳状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恰当共鸣,是保持适度理性的共鸣。02对抗:接受者始终保持着与作品的不融入姿态,与文本的情感指向相反,以故意对抗的姿态出现。为什么会这种对抗的情感方式呢?接受者自身的心理图式和阅读预期达到较高层次或者较独特状态的结果。因而,冷眼旁观,满足于在文本的欢乐境界中发现荒诞,在文本的悲苦境界中发现虚假。如文学观念定型化或者处于某种特殊预期之中,接受者就会执拗地抵制作品,故意不进入它的文本情感状态,以一种厌弃的自我情感状态对文本进行否定性的价值判断,整个文本阅读过程变成了一个离间的过程。但是也要适度。理性的直接显现阶段一般在欣赏的最后阶段。只有通过理性思考,优秀文本中的深刻主题、思想和作家独特的人生感受,才能得到发掘。因为这些都是隐藏在情节、场面、形象之中的。用思有限者不能得其神。获得文本的内在意蕴,洞悉文本结构规律、语言方式、表现手法等。在欣赏的高层次,审美具有双重特征即寻乐和求知。文学的批评性接受批评性接受带有浓厚的科学意味,在整体上,它是用文学理论作为武器对文学文本及文学现象进行某种价值审视和价值判断的一种接受行为,严格地说,并不是纯然的审美接受,但是为了价值审视和价值判断的准确、有效,它必须建立在审美接受的基础上,尊重和遵循文学的审美规律,因此,可以宽泛的将其归为审美接受中。关于文学接受和文学欣赏的关系:欣赏从来是古今中外一切文学接受的主要方式和主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无机化学物质的命名.ppt
- 打造银行核心竞争力.ppt
-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ppt
- 房地产销售部经理竞聘报告.ppt
- 现代华文小说选读.ppt
- 抓住机遇推动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ppt
- 掌握基数词和序数词的用法.ppt
- 执教龙泉外国语实验学校黄慧章.ppt
- 新托福阅读-句子简化题.ppt
- 猪毛色的遗传和选择.ppt
- 北师大版八下1.1.3等腰三角形(3) 课件.pptx
- 3.1人须有自尊 课件道德与法治部编版七年级下册.pptx
- 【精品解析】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2024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期末学业水平监测 科学试题卷.docx
- 11.1.2 不等式的性质 第1课时 课件(共18张PPT)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pptx
- 2.3品味美好情感 课件(共14张PPT)-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pptx
- 北师大版六下1.2《圆柱的表面积》(课件).pptx
- 12.2.3 趋势图 课件(共共24张PPT)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pptx
- 11.1.2 不等式的性质 第2课时 课件(共30张PPT)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pptx
- 14.2《荷塘月色》课件(共50张PPT).pptx
- 1.3学会自我保护课件(共14张PPT)+内嵌视频-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