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朱生豪莎侣诗魂译界楷模李荣芳201008401314普苑琼2010084013151生平介绍2作品3婚姻4翻译5总结生平介绍朱生豪(1912年2月2日-1944年12月26日),原名朱文森,又名文生,学名森豪,笔名朱朱、朱生等,中国浙江省嘉兴人,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和最多的一人,译文质量和风格卓具特色,为国内外莎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出生于浙江嘉兴南门的一个破落的小商人家庭,10岁丧母,12岁丧父,生活贫苦。兄弟三人,他为长子,由早孀的姑母照顾。入学后改名朱森豪。主修中国文学,同时攻读英语。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英语水平和翻译能力。大学二年级时参加“之江诗社”,他的才华深得教师及同学的称赞。1933年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世界书局任英文编辑,参加《英汉四用辞典》的编纂工作,并创作诗歌。写有诗集多种,均毁于战火。同时还在报刊上发表散文、小品文。011936年春着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进行。为便于中国读者阅读,打破了英国牛津版按写作年代编排的次序,而分为喜剧、悲剧、史剧、杂剧4类编排,自成体系。1941年日军进攻上海,辗转流徒,贫病交加,但仍坚持翻译,先后译有莎②剧31种,建国前出版27种,部分散失,后终因劳累过度患肺病早逝。02译著莎士比亚戏剧集(1—12卷)1954,作家;1958,人文奥瑟罗1959,人文⑨威尼斯商人1977,人文哈姆莱特1977,人文雅典的泰门1977,人文莎士比亚全集⑩1978,人文亨利四世1978,人文温沙的风流娘儿们1978,人文李尔王1978,人文罗马史剧(《恺撒遇弑记》,《女王殉爱记》)著作有《古诗与古赋》、《雨丝》、《英雄与美人》、《莎士比亚全集》(译作)《朱生豪小言集》、《朱生豪情书》、《秋风和萧萧叶的歌》(朱生豪宋清如诗词集)①①《莎氏乐府本事》、《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古梦集》(旧体诗词、译诗)、《小溪集》、《丁香集》(新诗沉默—“古怪的孤独的孩子”1朱生豪沉默的程度让人吃惊。他自己说:“一年之中,整天不说一句话的日子有一百多天,说话不到十句的有二百多天,其余日子说得最多的也不到三十句。”2“聪明才力,在余师友间,不当以学生视之。其人今年才二十岁,渊默若处子,轻易不发一言。闻英文甚深,之江办学数十年,恐无此不易之才也。”朱生豪在之江大学的老师,词宗夏承焘先生对朱生豪的描述(夏老在高度评价朱生豪才华的同时,也点出了他的性格的孤僻。这对于生长在一个落魄的商人家庭,从小父母早亡,十岁丧母,十二岁丧父的人来说,在成长期接连碰到的如此重大变故必然会在性格上形成深刻的烙印,加上家境贫困,在父母双亡后,朱生豪显得更加的孤僻了)3“君子寡言”,4译者个性才子佳人柴米夫妻一年同窗十年通信1932-1942两年婚姻1942-1944据说,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想把译著送给宋清如做为爱的礼物,二是将翻译事业当作摆脱迷茫的一剂良药,三是为中国人争一大口气。他在给宋清如的信中这样写道:“你崇拜不崇拜民族英雄?舍弟说我将成为一个民族英雄,如果把Shakespeare译成功以后。因为某国人曾经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都没有。”——朱生豪和宋清如合葬的墓志铭“要是我们两人一同在雨声里做梦,那境界是如何不同,或者一同在雨声里失眠,那也是何等有味。”01冷雨孤山路,凄风苏小坟;香车安可即,徒此挹清芬。
我爱宋清如,诗名天下闻;无心谈恋爱,埋首写论文。
夜怕贼来又,晓嫌信到频;怜余魂梦阻,旦暮仰孤芳
我爱宋清如,温柔我独云;三生应存约,一笑忆前盟。
莫道缘逢偶,信到梦有痕;寸心怀夙好,常艺瓣香芬。
——来自朱生豪写给宋清如的信(237)情书我爱宋清如,风流天下闻;红颜不爱酒,秀颊易生氛。02《〈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自序》:01余译此书之宗旨,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凡遇原文中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四咀嚼,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构,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现,不为晦涩之字句所掩蔽。02原著宗旨译著风格显然,朱生豪在探寻一种最大程度上翻译出莎剧的汉语文体。中国的戏剧是唱,而外国戏剧是说。既然是说,那就万万不可脱离口语。因此,他译出了汉语版莎剧的风格,那便是口语化的文体。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文体,剧中角色不管身份如何,都能让他们声如其人;人物在喜怒哀乐的情绪支配下说出的十分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