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劳动教学论文:劳动课程的“劳动”困境及其消解 .pdf

劳动教学论文:劳动课程的“劳动”困境及其消解 .pdf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劳动教学论文:劳动课程的劳动困境及其消解

人类因劳动而存在,正是出于这个根本性的理由,社会发展离不

开人的辛勤劳动作为一种以劳动为载体的教育形式,劳动课程也伴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革不断被赋予新的使命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

劳动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劳动课标》)于2022年4月正

式落地,自此,劳动从原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正式成

为与其他学科并行的课程《劳动课标》提出,要通过丰富的劳动项

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成

为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然而,现实中人们对劳动

的认识普遍存在窄化、泛化、异化等现象这些认识的偏差导致劳动

课程在目前的实施中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目前劳动课程面临的

“劳动”困境不仅消解了课程的价值,也严重弱化了学校劳动教育的

效果因此,如何正确把握劳动的内涵,充分发挥劳动课程的深远价

值,使之不偏离劳动课程目标的初衷,是解决劳动课程当下困境的根

本和关键

基于劳动的劳动课程认识赠变

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需求对劳动及其课程设置有着不同的要

求,人们对劳动的认识也会随之不断演进和发展了解劳动课程的指

导思想与实践路径在我国教育方针中的演变,既是把握劳动课程目标

的应有之义,又能更有效地发挥劳动课程在实践中的育人价值

(一)指向“工农技术”的生产劳动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当时的工农业生产落后,人民的劳动观念偏狭,劳动技术能力也较为

低下为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促进工农业生产和国家建

设,“爱劳动”被确立为国民五项公德之一1953年颁布的《中央

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强调了劳动在正规

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教育部门也积极回应,提出不仅要在课外进行劳

动活动,在课堂中也要坚持贯彻劳动教育学校除了要培养学生积极

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之外,还要加强学生的综合技术能力彼时的

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也提出了教育工作的“两为”方针,他认为教育

要“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这就是当前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

的中心方针”这意味着生产技术劳动开始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之后,党中央还提出在小学增设生产劳动课程,在中学增设实习

课程等措施,并开始注意根据工农业发展形势进行生产技术教育但

由于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依旧顽固,加上大多数学校条件有限,劳动

课程的具体执行效果并不理想尽管如此,全国上下对国民经济恢复

和各项生产建设的热潮依旧高涨,这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新形势下各

界对经济复苏和社会发展的渴望,也体现了劳动教育是为工农和生产

建设服务的宗旨由此可以看出,劳动课程的设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对工农业基础建设的全面推动与对生产技术的积

极追求的成果换言之,劳动课程作为一种时代性产物,其与社会结

构的变革息息相关,是对一定时期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反映

(二)强调“出力流汗的体力劳动

随着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以及对劳动重要性的强调,人们

对劳动的认识也日益集中到身体力行的劳动方式上此时,国家号召

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劳动,呼吁只有通过艰苦的体力劳动,才能实

现民族的繁荣富强1966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抓革命、促生产

的十条规定(草案)》,要求学生有计划地参加生产劳动许多学校学

生陆续到工厂、农村参加生产劳动同时,对体力劳动的重视也体现

在这一时期的学校教育当中此时的劳动课程在中小学的课表中占据

了相当重要的地位除了平时的劳动实践,假期有集中劳动,每周还

有固定的劳动时间

劳动课程在原先的“生产劳动”课的基础上增设了“体力劳动”

课相关文件不仅对劳动时间进行了集中规定,还确立了“半工半

读”“勤工俭学”等教育形式虽然劳动课程开设了属于教育与生产

劳动相结合范畴的多门课程,如生产常识、手工制作、劳动技巧等,

但是劳动课程的内容更倾向于推崇在“脏、累、险”等艰苦的劳作环

境下开展出力流汗的体力劳动劳动的思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文档之家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文档创作者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