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隋朝统一与灭亡
1教学分析材料二: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1教学分析
—胡曾《咏史诗
—胡曾《咏史诗●汴水》
教师讲解与设问:这是唐朝诗人皮日休和胡曾评论大运河和隋炀帝的著名诗篇,为什么皮日休高度评价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绩?为什么胡曾认为兴修大运河导致隋朝灭亡?在学生讨论中导入新课学习。(设计意图:以诗歌解读历史,提升诗歌赏析能力与素养)
(二)讲授新课
1.隋的统一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隋的统一”相关内容,了解隋朝的建立、统一的史实,认识隋统一的意义。
通过了解隋朝的兴亡,知道隋朝速亡的原因;了解科举制度创建、大运河开通等史事,从制度、经济等方面认识隋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内容分析
589年,隋文帝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隋的统一成为随后持续300多年统一局面的起点,为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基础。大运河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连接在一起;大运河的开凿和贯通不仅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隋炀帝时,开创科举取士制度,这一制度为后世历朝沿用,影响深远,成为国家兴盛的基石。隋炀帝营建重大工程、三次东征等暴政激起农民起义,最后,盛极一时的隋朝灭亡。
【记笔记】时代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隋朝灭陈,
【记笔记】时代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隋朝灭陈,统一全国。
隋朝建立:杨坚建立隋朝,定都大兴。
隋朝统一: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隋朝统一的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大趋势,进一步促进了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2)阅读材料,结合教材“隋的统一”相关内容,分析隋朝初年采取巩固政权的措施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1.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整理史料,知道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和隋朝的灭亡等基本史实。识读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和相关历史材料,获取有关历史信息。
2.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结合课本及相关史料,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隋朝灭亡的原因,理解隋朝是一个有作为但很短命的王朝;通过相关史料,分析隋炀帝的功过。
项目隋初隋盛时结论人口3000多万人4600多
项目
隋初
隋盛时
结论
人口
3000多万人
4600多万人
人口激增
垦田
1900多万顷
5500多万顷
垦田扩大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洛口仓
粮仓丰实
2
2教学内容及进程
巩固政权的措施:①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币制
巩固政权的措施:①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币制和度量衡。②加强中央集权,修订和减省刑律,简化行政机构,提高效率。
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隋朝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促进了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
教师展示课件,引导学生阅读下面的唐诗。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承、区域融合等方面有很大作用
承、区域融合等方面有很大作用。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3.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阅读教材内容,感知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历史背景,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的特点:官员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掌控;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识;世家大族子弟垄断了官场中的中高级职位,平民子弟很难晋升。
(2)阅读教材内容,了解隋朝科举制创立的过程和标志。
过程:隋文帝废除前朝选官制度,依才能取士。
标志: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创立。
【记笔记】
(1)阅读下面的材料,了解隋朝时期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以及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
材料一:陈之故境,大抵皆反,大者有众数万,小者数千。
—摘编自《资治通鉴●隋纪》
材料二:突厥在隋朝的北方和西北方逐渐强大起来,多次对隋朝疆土进行大肆侵扰。
材料三:《宋书》记载,南北朝时,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3)情景模拟:以记者身份采访“当朝皇帝”“科举官员”“上学的孩童”等成员,体验科举制带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