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新疆伊犁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第一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新疆伊犁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第一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18-

新疆伊犁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考试时间:90分钟卷面分值:100分

一、单选题(共80分)

1.元代《东鲁王氏农书·农器图谱》收录了一百多种农具,配有歌咏各种农器的诗作与插图,在刻画器物外形、颂美器物功能的同时,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进步。下列诗作中属于描述下图所示排灌农器的是

A.“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诉声呀,初疑蹙踏动地轴,风轮共转相钩加。”

B.“从来激浪转筒轮,却恨翻车智来仁。谁识人机盗天巧,因凭水力贷疲民。”

C.“日日车头踏万回,重劳人力亦堪哀。从今垄首浇田浪,都自乌键领上来。”

D.“二百筒车架锦屏,初冬田空暂歇停。何人开堰高轮转?筒灌鱼塘活水清。”

【答案】B

【解析】

【详解】图示排灌农器是水力翻车,B反映了水力翻车使人摆脱了人力劳作的辛苦,故选B;A反映了宋代利用风力风车进行浇灌,不符合题意,排解A;C是牛转翻车,D是筒车,不符合题意,排解CD。

2.《汉书》选列了310个县的户口数字,少者户数40196,口数109000;多者户数80000,口数246000。由此可推知,当时

A.小农经济特征明显 B.县级行政区较为稳定

C.经济进展人口增长 D.国家收人以户税为主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310个县的户口数字,少者户数40196,口数109000;多者户数80000,口数246000”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汉代小农户的数据浩大,体现出典型的小农经济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户及人口的数量,而不是强调地方行政,排解B项;材料没有比较,无法反映人口的增长,排解C项;材料没有体现税收的来源,排解D项。

3.唐玄宗时,敕令男满15岁、女满13岁,听婚嫁,“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汲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这一敕令

A.保证唐朝社会长久富强 B.连续唐初疗养生息政策

C.巩固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D.埋下藩镇割据战乱祸根

【答案】C

【解析】

【详解】降低婚嫁年龄,而且依据户口增减进行考核,这种举措目标是增加人口,而增加人口有利于巩固小农经济生产方式,C正确;人口增加和社会长久稳定富强并无必定联系,排解A;玄宗时期已经不再是疗养生息政策,排解B;设置节度使导致了藩镇割据,排解D。

4.生产工具是生产力进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古代中国耕作与浇灌工具的进展”示意图。标序号的内容中有一处时代对应错误,它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曲辕犁消灭的时间是在唐朝,唐朝的存在时间是618年至907年,因此B错误,符合题意;ACD消灭的时间及朝代均对应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5.中国古代某一水利工程不仅解决了岷江水患,还促使四川地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该水利工程是

A.白渠 B.漕渠 C.坎儿井 D.都江堰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关键信息“岷江、天府”可以推断出这一水利工程是都江堰,D正确;白渠、漕渠和坎儿井均位于关中地区,ABC排解。故选D。

6.明代鱼鳞图册确定了每块田地全部权的归属与四至。据此可知,明代鱼鱗图册的作用是

A.增加了土地数量

B.抑制了土地兼并

C.保证了户籍治理

D.有利于解决土地产权纠纷

【答案】D

【解析】

【详解】明代鱼鳞图册确定了每块田地全部权的归属与四至,有利于解决土地产权纠纷,故D符合题意。明代鱼鳞图册确定了每块田地全部权的归属与四至,防止了土地占有者隐瞒地产,本身并不增加土地数量,故A不符合题意;明代鱼鳞图册并不限制土地占有数,不是为了限制土地兼并,故B不符合题意。明代鱼鳞图册与户籍治理没有直接联系,故C不符合题意。

7.明代以前,江南的苏松杭嘉湖五府是全国最大的谷仓。明中叶以后,江南则渐需从外地购入粮食,康熙皇帝有言,“谚云:湖广熟天下足,江浙百姓全赖湖广米粟”。这一变化消灭的主要缘由应是江南

A.大面积种植经济作物

B.受到倭寇侵扰的破坏

C.患病长期的自然灾难

D.可耕地面积大量削减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江浙百姓全赖湖广米粟”,是由于明代蚕桑、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相应削减,A项正确;江浙一带受到“倭寇侵扰”是元末到明代中期,经过戚继光抗倭的打击,到明朝中期已经基本解决,B项错误;“长期患病自然灾难破坏”、“可耕地面积大量削减”与江浙地区经济发达的史实不符,CD两项错误。

8.南宋时,谚语云:“苏湖熟,天下足”。明朝时,松江、苏州二府,棉作压倒稻作,“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嘉兴、湖州二府,蚕桑压倒稻作,“蚕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5****98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