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十九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十九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14-

吉林省长春市其次十九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

1.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召周襄王与各诸侯会盟于河阳。《春秋》将这一历史大事记为“天王狩于河阳”(“狩”意为以狩猎为名巡察境内)。据此可知

A.晋文公恪守礼乐制度 B.周天子丢失了天下共主地位

C.诸侯间兼并战斗频繁 D.《春秋》意图维护礼乐秩序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学问可知,晋文公召周襄王与各诸侯会盟于河阳,晋文公成为霸主,表明这时期周王室衰微,处于春秋争霸混战时期,但《春秋》将周襄王参与此次会盟记为“天子狩河阳”,说明《春秋》意图维护礼乐秩序,故D项正确;晋文公作为诸侯国他的义务有定期朝贡,供应军赋和力役并随从作战拱卫王室,材料无法体现晋文公履行了分封制的义务,而是对周王权威提出挑战,故A项错误;依据所学学问可知,这一时期周王室衰微,但不是丢失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故B项错误;诸侯间兼并战斗频繁从材料中无法明确体现,故C项错误。故选D。

2.有学者评论:他尽力把人事政治与天道运行强有力地附会在一起,把自然的天赐予了人格,其基本精神是为了强调社会秩序与自然规律相联系而作为和谐稳定的整体存在的重要性。这里的“他”是

A.老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黄宗羲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他尽力把人事政治与天道运行强有力地附会在一起”“强调社会秩序与自然规律相联系而作为和谐稳定的整体存在的重要性”结合所学可知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故选B;老子的观点是无为而治,朱熹的观点是存天理,灭人欲,黄宗羲是工商皆本观点,与材料的内容不符合,排解ACD。

3.唐朝长安的东市和西市跟坊一样,四周皆有高大的围墙。宋敏求《长安志》记载其规模大,每个市约占2个坊的面积,市内有4条大街,围墙四周各有2个门,城门定时开闭。这反映了当时

A.市和坊交错在一起的现象 B.市场具有封闭性的特征

C.加强了对商人的户籍治理 D.长安在世界居领先地位

【答案】B

【解析】

依据题干“唐朝长安的东市和西市跟坊一样,四周皆有高大的围墙”、“围墙四周各有2个门,城门定时开闭”和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唐朝对市治理的严格,反映唐朝市场具有封闭性的特征,B项正确。市和坊交错在一起的现象在宋朝消灭,排解A。题干涉及对市的治理,而不是对商人的户籍治理,排解C。题干无法得出长安在世界居领先地位的结论,排解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点睛:本题考查唐朝城市与商业进展的相关学问,关键信息是理解题干:围墙四周各有2个门,城门定时开闭等信息即可知道答案。

4.清朝打破了传统回避制度按政区划分的做法,改以百里为限,即官员不得在原籍、寄籍五百里以内(包括邻省)的地区任职。其目的在于

A.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B.完善人才选拔机制

C.防止地方势力做大

D.瓦解地方宗法体系

【答案】C

【解析】

依据“官员不得在原籍、寄籍五百里以内(包括邻省)的地区任职”可知,清朝实行异地为官的制度,通过异地为官可以避开为官者在乡土形成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防止官员偏袒徇情结党弄权在原地“坐大”并导致尾大不掉的后果,故C正确;材料信息与地方监察制度、人才选拔机制无关,排解AB;D不是清朝实行异地为官的制度的主要目的,起目的在于加强对地方官的掌握,排解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官员不得在原籍、寄籍五百里以内(包括邻省)的地区任职”,结合所学我国古代加强中心集权的学问分析解答。

5.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漕运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

A.适应了经济格局的变化

B.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有利于经济的协调进展

D.影响了对外贸易的进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唐朝以前,经济中心基本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政治中心在西北,所以漕运基本是东西方向;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而元、明、清三朝政治中心在北方,因此漕运方向为南北方向,这种变化说明白经济格局的变化影响了漕运方向的转变,故A正确;据上分析可知,B只是一个时期反映,B片面;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是经济进展不平衡的产物,C错误;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与对外贸易联系不大,D错误。

【点睛】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头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6.明中叶以后,浙江常山地区丁壮“屏(摒)耒耜而事负载,以取日入佣值”,安徽徽州很多农民“执技艺或负贩就食他郡”,福建古田县壮年农民也“多佣之四方”。这表明上述地区

A.租佃关系普遍化 B.农民与市场联系亲热

C.土地兼并格外严峻 D.长途贩运贸易较活跃

【答案】B

【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5****98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