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017年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真题(吉林甲级卷)
分类:申论/吉林enbi
一、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2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30分
钟,作答参考时限为90分钟。满分100分。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
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的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时,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
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
二、给定材料
材料1
孔子在《论语》中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
其道得之,不去也。”进而指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等。该论述体现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是获取财富是人之本性,并不是只要仁义而不要利欲,“义”和“利”并
不冲突;二是财富的正义性,财富的获取必须有正当合法的途径,符合“义”的原则,先“义”而后“利”。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进一步阐述了利欲与仁义的关
系,认为君子即使在财富缺乏的情况下,依然要恪守礼法,坚持仁义。
春秋以降,在先秦大儒义利观的基础上,后世诸贤不断深入阐释义利关系,从董仲舒的“正谊明道”学说
到宋明理学的“存理去欲”思想,不仅进一步传承与发扬了先秦儒家思想,而且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对待
财富的思维理念与行为方式。后世越千年,虽然在儒家“重义轻利”思想外,“利先于义”“以利促义”等主
张亦在不同时期一度盛行,但始终未能撼动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以“重义轻利”为主导的中国传统财富观,历经几千年的文明积淀,饱含着中国特殊政治、经济、文化的
历史底蕴,闪耀着中国哲学智慧的光芒。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理解中国传统财富观,正确处理义利关
系,对构建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新型财富观具有重大意义和积极作用。
材料2
在第十二届财富全球论坛召开前夕,某著名财经杂志特别发起“中国人财富观大调查”,针对财富的本质
属性、获取方法及人们的消费观念等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在“你怎么看待财富”的选项下,有65%的人认为“财富有原罪,只有品德败坏的人才可能巨富。”这样
的结果似乎是对“为富不仁”理念的延续,也切合当今社会上某些人的仇富心理。在这里富人被打上了“不
仁”的标签。此外,还有35%的人认为,“财富是有道德的,任何财富都是道德的产物,是有了好的原因才导
致结果。‘财富的原罪’的说法,是混淆了财富和富人两个不同的概念。”
调查显示,有接近九成的网友认为,通过“自己去努力创造”获得财富更幸福。只有极少数人认为通过
“合法分配他人的财富”和“接受富人的捐款”更幸福。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人们的致富观比较一致,能够
认识到财富应通过创造获得,道德地占有自己创造的财富才会体验到创造的快感和做人的骄傲。
值得注意的是,在“企业家能否完全拥有自己创造的财富”这个基于“为富不仁”理念而设置的问题中,
近一半的人认为“可以,他不创造的话这财富就不存在,没有伤害任何人。”将“富”和“仁”脱钩。认为
“仁”不是“富”的标配,不再是“富”的义务,不能成为谴责“富”的理由。
调查还显示,有52%的人表示最欣赏“创造财富的人”;31%的人认为自己更欣赏“把自己创造的财富捐给
别人的人”。关于财富的使用,有16.7%的网友选择“投身慈善事业,回报社会的企业家行为更有道德”;更
有83.3%的网友要把赚来的钱“继续投资,创造更大财富。”由此可见,不把财富直接送给穷人,而是授人以
渔,通过给穷人提供自食其力的就业机会而让其体验自己创造财富的快乐的理念已经十分明晰。
材料3
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认为:教育的理想就是创造真、善、美、圣、健、富六种价值。真、善、美、圣
四种价值称为绝对价值,健、富的价值称为手段价值,“为了生活而需要面包,为了使精神有效地增强,就需
要许多手段。”“轻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运动生理学完整.docx
- 北师大版(2019)高中数学必修2第二章4.1单位圆与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定义.pptx VIP
- 22G101与16G101钢筋平法图集对比变化汇总.docx VIP
- 运动生理学个人完整讲义.pdf
- 锅炉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VIP
- 2024年中医药大学系统解剖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docx
- 情绪管理塑造阳光心态课件.pptx VIP
- 2025年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及答案一套.docx VIP
- 2024年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名校卷).docx VIP
- 2024年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夺分金卷).docx VIP
教育、人力资源、IT、生活百科等知识分享,小学、初中、高中、专业水平等级及职业资格等各种考试真题、模拟试卷等学习资料的分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