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5年各民族的人对社会的贡献的事例.pdfVIP

2025年各民族的人对社会的贡献的事例.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各民族的人对社会的贡献的事例

中华文化是由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大传统和多个民族的历史文

化小传统成的一个动态的复合体系。中华文化体系是动态的,因为历

史上曾经有很多少数民族成为这个大传统的主宰者并为它的延续做

出了贡献。今日中国的民族格局本身也是这种文化互动的结果。

目前中国学界虽然没人否认少数民族曾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

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但谈到少数民族贡献的具体内容时,则往往局限

于歌舞艺术、建筑技术、民族文学、农牧知识如何丰富了中国的物质

和文化生活。再就是少数民族中文化、政治或军事英雄对于维护国家

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贡献。这些固然是少数民族贡献于中国文化的重要

方面。但如果将视野仅仅局限在这些领域,不把少数民族视为中国文

化的主流和主体,就很难避免把少数民族的贡献局限在中国历史文化

的边缘和配角位置上,这种认识显然是片面的。中国少数民族对中华

文化的重大贡献体现在:

第一,中国广阔疆域的开辟和维护。今日中国的广阔疆域不是出

于英雄人物或自然过程的创造,而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开辟和自觉

维护的结果。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代以

至秦汉的漫长历史时期,华夏、苗蛮、百越诸族开拓了黄河流域、长

江流域和东部沿海一带,其他各民族开拓了辽阔的边疆地区。肃慎、

东胡、乌桓、鲜卑、匈奴、狄等民族开发了东北地区、蒙古草原和华

北北部的广大地区;戎、羌、氏诸族开发了青藏高原地区;乌孙、月氏、

塞种等民族开发了今新疆及其以西广大地区;濮、越等民族开发了长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江中下游以南地区;西南夷开发了西南边疆广大地区。以后相继又有

更多的少数民族陆续在开发祖国的历史中贡献力量,如救勒、吐蕃、

突厥、回绝、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朝鲜等很多民族。中华民族

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中国自秦汉成为统一的国家以后的两千多年来,

特别是经过汉、唐、元、明、清各朝的努力,国家的统一不断发展和

巩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全国统一的局面占2/3以上的时间,虽

然其中也有过分裂割据,但是时间很短,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和睦相处

是历史发展的主旋律。特别是每当遭受外敌入侵,中华民族面临危亡

之时,各族人民更是团结一心,奋勇抗争,以血肉筑成中华民族坚固

宏伟的长城,不屈不挠,守疆卫国。例如:18世纪,东北各族人民在

黑龙江流域抗击沙俄入侵,英勇捍卫国家疆土;新疆各族人民协同清

军歼灭了阿古柏主力,挫败了英、俄帝国主义的阴谋。18世纪末至

19世纪初,西藏军民在隆吐山之战

和江孜保卫战中两次重创英军,狠狠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保卫了祖国边疆。

第二,中国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汉语”是今日中国历史文

化大传统的核心载体。但汉语的音位很少(少于1600个),而意位(即

由汉字所承载的意义)极多(多于40,000个汉字)。这使它必须靠文字

的辅助才能承担正常的口语交流功能。有人说,普通话主要不是靠单

音的字而是靠多字的词来实现其口语功能。但这改变不了一个事实:

现代汉语存在的时间远远短于古汉语文言文。古汉语文言文主要靠单

字来区别意义,因而一直不是有效的口头语,也才需要新文化运动的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

洗礼。但正因为古汉语不是口头语,所以它有十分稳定的结构,甚至

能使人们离开口语而学习和使用它。现代汉语口语方言的差别依然很

大,使得讲不同方言的人离开汉字就很难交流。汉字的偏旁部首还是

一套严整的人工分类体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6****424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