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完美版).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完美版)

一、常见文言虚词分类

1.代词

“之”:最常用的代词,可以指代人、事、物等。例如:

代人:问所从来,俱答之(《桃花源记》)——“他们”。

代事:操蛇之神闻之(《愚公移山》)——“这件事”。

代物: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它”。

2.副词

“乃”:表示转折或强调,相当于“却”“才”。例如:

转折: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乃吾所以告子也(《劝学》)。

强调:孔子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3.介词

“于”:表示时间、地点或范围,相当于“在”“从”。例如:

时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地点: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4.连词

“而”:表示多种关系,如并列、递进、转折等。例如:

并列: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转折: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5.助词

“者”:用于句末,表停顿或提顿,常用于判断句中。例如:

判断:陈涉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6.叹词

“乎”:表示疑问或感叹,相当于“吗”“啊”。例如:

疑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感叹: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二、重点虚词详解

1.“之”

用作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或“这/那”。例如:

代人: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代物: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用作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如: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2.“以”

用作介词,表示手段、方式,相当于“用”“拿”。例如: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用作连词,表示原因或目的,相当于“因为”“为了”。例如:

以此观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3.“于”

用作介词,表示时间、地点或范围。例如:

时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地点: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4.“而”

表示并列关系: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表示递进关系: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表示转折关系: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三、学习建议

1.分类记忆:将虚词按照词性和用法分类,有助于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2.结合例句:通过具体例句理解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3.反复练习:通过阅读和翻译文言文,加强对虚词用法的掌握。

4.整理笔记:将重点虚词及其用法记录下来,方便复习和巩固。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完美版)

二、重点文言虚词详解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虚词的用法,我们选取一些重点虚词进行详细分析:

1.“其”

用法:作为代词,表示远指或领属关系;作为助词,表揣测语气。

例句:

代词: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他们的”。

助词: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难道,表反问。

2.“乎”

用法:作为助词,表疑问或反问;作为介词,相当于“于”。

例句:

疑问:子路问曰:“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论语·先进》)——呢”。

反问: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孟子·梁惠王下》)——呢”。

3.“所”

用法:作为助词,与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短语;作为代词,相当于“所……的人”。

例句:

助词: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的地方”。

代词: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到南海去的人”。

4.“也”

用法:作为助词,表判断、感叹或停顿语气。

例句:

判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表判断。

感叹: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表感叹。

停顿: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表停顿。

5.“焉”

用法:作为代词,相当于“哪里”“怎么”;作为助词,相当于“了”“呢”。

例句:

代词: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哪里”。

文档评论(0)

135****02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