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梳理:专题一+古代诗歌默写与鉴赏.docx

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梳理:专题一+古代诗歌默写与鉴赏.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专题一古代诗歌默写与鉴赏

主题整合复习

主题一思乡怀人

【篇目】《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夜雨寄北》《黄鹤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总体特点

作者因长期客居在外或漂泊他乡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人生感叹。思乡怀人的缘由:①内在--久战不归,仕途坎坷(孤寂落寞);②外在--战争频繁,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孤灯,暮春残秋,子规夜啼,花开花落(感时触景)等

题目标志

标题中多有“思”“寄”“忆”“登高”“望月”等词语,或有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常见意象

月亮、夕阳、落日、归雁、杜鹃、孤舟、客船、桑梓、孤灯、秋风、秋霜、梧桐、猿啼、马、家书、故园、浮萍、驿道等

常用手法

设问:《次北固山下》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于自问自答中,借用“雁足传书”的故事抒发思乡念亲之情。《夜雨寄北》首句设问点题,在“问归期”和“未有期”的一问一答中,包含着诗人的苦涩与无奈。《黄鹤楼》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在自问自答中以“愁”结束,以日暮途远之景传达出游子思乡心切的情感,道出了浓浓的乡愁

常用手法

白描:《天净沙·秋思》前三句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苍凉萧索的深秋晚景图,营造了凄凉颓败的氛围,衬托了游子孤寂悲苦的思乡之情

虚实结合:《夜雨寄北》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从眼前的凄苦想象出未来团聚时的欢乐,表现了诗人渴望团聚的美好愿望。《黄鹤楼》前两联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次北固山下》中诗人借景抒情,抒发了思乡念亲之情。《天净沙·秋思》最后两句使全曲情景交融,抒发了漂泊天涯的游子思念家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情感主旨

1.表现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愁苦与悲哀。如:《天净沙·秋思》

2.表达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抒发了诗人的吊古怀乡之情。如:《黄鹤楼》

4.表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如:《次北固山下》《夜雨寄北》

常考角度

分析景物作用或画面描述;分析作品如何表达情感;梳理作者情感变化等

主题二赠友送别

【篇目】《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渡荆门送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总体特点

通过对送别场景的记叙、对送别之景的描写,来抒发离愁别绪、依依不舍、安慰劝勉等情感,或表现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的伤感,或表达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题目标志

标题中常有“送”“归(游、还、入、迁)”“别”“赠”等字

常见意象

雪、柳(絮)、杜鹃、酒、月、水、长亭、津渡、歧路等

常用手法

拟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后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渡荆门送别》中尾联将江水人格化,写家乡水对诗人情深义重、恋恋不舍,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续表

常用

手法

渲染:《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和“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都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留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运用留白手法,言已尽而意无穷,含蓄委婉,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以景传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同情和关切

情感

主旨

1.表达对友人的劝勉、激励,表现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表达诗人的忧愁与无奈,抒发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表达对友人(故乡)的无限眷恋和依依惜别之意。如:《渡荆门送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常考角度

考查意象或描述离别场景;明确观景视角的变化,由此揣摩作者心境变化;赏析词语或诗句;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主题三爱国忧民

【篇目】《己亥杂诗》(其五)《春望》《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过零丁洋》

总体特点

作者以亲身经历、平凡人物事迹、所见所闻为抒写对象,表达对普通百姓的关注和同情,对统治阶级的尖锐控诉,或是对国势的忧虑、关切及深深的爱国之情

常见意象

山河、风雨、烽火、泪、弓等

常用手法

比喻:《己亥杂诗》(其五)后两句诗人借“落花”自喻,表现了自己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雨脚如麻未断绝”,把“雨”比作“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秋雨的连绵细密,从侧面表现出诗人的生活十分凄苦;《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拉开的弓”比作“满月”,抒发了词人渴望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

常用手法

以乐景写哀情:《春望》中“感时……鸟惊心”描写“花”“鸟”两种春日的美好景物,见花开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表达了诗人感

文档评论(0)

wh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