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玉米细菌性
枯萎病菌
Erwiniastewartii(Smith)Dye
一、总述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起源于美洲,1987年首次发现于美国长岛。病菌通过病种子进行远距离传播,病区通过玉米叶甲和杂草寄主传播并越冬。玉米细菌性枯萎病是维管束型病害,受害后植株矮缩或枯萎,对玉米特别是甜玉米能造成极大危害。01主要分布于亚洲,欧洲和美洲02亚洲:越南、泰国、马来西亚03欧洲:俄罗斯、波兰、瑞士、意大利、前南斯拉夫(1986年发表的文章认为1952年的报道是错误的)、罗马尼亚、希腊04美洲: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哥斯达黎加、波多黎各、圭亚那、秘鲁、巴西。05目前我国尚无此病发生的报道。二、分布状况三、病原菌分类地位:原核生物界,薄壁菌门,肠杆菌科,多源菌属。异名:Pantoeastewartiisubsp.stewartii(Smith)??Mertaertetal.(现用名)学名:英文名:StewartsbacterialwiltofcornErwiniastewartii(Smith)Dye病原特点: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是一种无鞭毛、不产生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兼性厌氧杆菌,大小为(0.4~0.7)μm×(0.9~2.0)μm,以单个或短链形式存在。在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形成奶黄、柠檬黄或橙黄色菌落。斯氏泛生菌三个亚种的比较性状玉米细菌性叶枯病玉米细菌性叶枯秆腐病甘蔗细菌性流胶病菌鞭毛?菌落?明胶液化?淀粉水解?甘油解化无鞭毛?小、黄色、圆?—?—?+极多鞭毛?大、淡黄色?—?+?—极生单鞭毛?黄色、圆形、黄色素可扩散+?+?—四、所致病害症状细菌性枯萎病在玉米生长的各个阶段均能发生,但以开花前最明显。它是一种典型的维管束萎焉性细菌病,玉米的茎、叶、雄穗和果穗均可被害。主要症状为植株矮化和枯萎。幼苗感病源于种子带菌。叶片首先表现水渍状,其后叶片变褐色,卷曲,幼苗枯萎或矮缩。病株上的病菌可以由鞘翅目跳甲取食传至键株。昆虫传染的叶片首先自昆虫取食处开始,发生水渍状斑点,然后逐渐向上下扩展,形成不规则形淡绿色或黄色的条纹,随着条纹的扩展,叶片萎焉死亡,中后期症状类似水稻白叶枯病。重病株可以全株萎焉枯死,轻病株多半矮化,茎节变褐,雄蕊早熟,枯萎变白,雌蕊不孕或产生发育不全的果穗。其上所结的种子,内部可能带菌,如果将病株的茎、叶、花序等部分加以横切,则有黄色黏液(菌脓)从维管束切口处溢出,易拉成丝。玉米上另有一种与玉米细菌性枯萎病症状极为相似的细菌性病害,称为玉米细菌性叶枯病,此病最处在叶上出现水渍状、透明、狭窄椭圆形斑点,1-2mm长,以后扩展至长400mm或者更长的坏死条纹。病斑在后期形成红褐色边缘,中央黄褐色。病斑可相互愈合,形成较大的枯死斑,最后形成碎片。茎受害部分多在果穗着生的茎节上,发生深褐色的病斑,使茎节腐烂,从而导致其上部枯死,病重的植株也多半矮化,并促使不实果穗丛生。这种病的病原在我国已经存在,在水稻上引起褐条病。从症状上区分这两种细菌性病害较难,不过,玉米细菌性枯萎病的病斑较宽,周围有波纹状的边缘,病斑边缘不明显,而细菌性叶枯病水渍状更突出,病部更透明,茎上病斑和茎腐发生处与健部分界明显。另从病症上看,后者无黄色菌浓。五、适生性侵染循环此菌在种子和传菌昆虫上越冬,偶尔在土壤中、绿肥和玉米秸秆上存留。在生长季节主要是靠昆虫传播引起再侵染。寄主范围自然寄主:玉米所有品种(主要是甜玉米)其他禾本科寄主有假蜀黍、鸭茅草状摩擦禾。接种寄主:有金色狗尾草、高粱、苏丹草、小米、黍、燕麦等。隐症寄主:马唐、洋野黍、秋稷、毛线稷、六月禾、鸭茅、小糠草、小麦可以带菌而不表现症状。病原细菌最适生长温度是30℃,最低7-9℃,最高39℃,致死温度53℃10min,最适pH值范围为。01生长期高温、土地肥沃潮湿、偏施氮肥可加重病情。02种子内的病菌,在8—15℃存活200-250d,在20-25℃可存活110-120d,病菌不能在土壤和病残体中越冬03(三)对环境的适应在美国病区,田间传播主要靠玉米跳甲的取食迁移。其他害虫也可传病,但效率远不如玉米跳甲。这些害虫有玉米齿跳甲、黄瓜十二点叶甲、北方玉米根甲、西部玉米根甲、金龟子、种蝇、金针虫等。种子是远距离传播和新区发病的主要途径。我国自1982年以来多次从进口玉米上截获玉米枯萎病菌。(四)传播能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