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高三语文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一)山东人民版知识精讲.doc

高三语文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一)山东人民版知识精讲.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三语文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一)山东人民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一)

考纲要求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考查重点

考试大纲规定:

1.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E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查类型

1.选择

2.翻译

基础知识

一.浅易文言文诠释

1.选文中的词语多为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也包括传世名作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2.选文中涉及到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较为常见,有规律可循。

3.不需过多的了解选文的历史背景及创作背景,只要求了解书本涉及到的文化知识

4.近几年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的叙事文章

5.选文的内容积极,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6.选文一般属于典型的文言文,具有秦汉散文及唐宋古文的风格

二.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1.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并且”“又”。例如: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例如: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例如: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例如: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例如: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例如: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例如: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例如: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2.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3.通“如”: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二)何

1.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如:

①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②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报任安书》)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前置。例如: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例如: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2.用作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例如: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例如: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明日歌》)

3.何:通“呵”,呵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例如:

①德何如,则可以王矣?(《齐桓晋文之事》)

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例如:

①不为者与不能者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专业写作找文采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修改润色代笔文章撰写。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