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民族文学研究论文:论新时代长篇小说的传统文化书写 .pdf

民族文学研究论文:论新时代长篇小说的传统文化书写 .pdf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民族文学研究论文:论新时代长篇小说的传统文化书写

内容提要:在中国当代文学领域中,真正全面集中并大规模地进

行传统文化书写,主要体在文化自信和理论意识更新之后的新时代

长篇小说领域。从传统文化的存在形态来看,可分为传统物”文化书

写与精神文化书写两大类。从传统文化的外延范畴来看,则可归为两

个类型,即大文化传统〃书写与地方性书写。〃传统物〃书写在叙事学

意义上表为以物证史、纳技入史以及执古御今三个方面。精神文化

书写则体出中华文明特性与时代创新意识。“大文化传统”书写与地

方路径探索,都表出文化交融、文明互鉴以及将社会实践与优秀传

统文化相结合的审美建构特征。

关键词:新时代长篇小说;传统文化书写;〃传统物书写;〃非

遗文化书写;〃大文化传统书写

一、新时代长篇小说传统文化书写何发生和兴盛

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国文学全面代化的进程,此后文学思

潮的发展始变似乎总是绕不开文化上的新旧之争与中西之辨。当我们

在新时代的文化视野里,重新回顾这一历程时便会发,其中有两个

特点越来越清晰地浮出来。其一,在新文学发展进程中,西方启蒙

运动的宗旨曾被高度重视和强调,文艺复兴精神受重视的程度则不如

前者。其二,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社会发展主题一

直得到充分的重视,而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结合的文明交融叙事方面,其自觉性和重视程度则稍嫌不足。文艺

复兴的本质是以旧求新,以传统为师倡导新文化,如意大利文艺复兴

即是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来表达新的文化追求。当反传统”的

口号占据制高点时,以民族凝聚力为基础的文艺复兴精神便会被忽视、

误读和误解。人们如果不能勇敢地和坦然地面对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生

命力,便也难以自信地和自觉地将其与马克思主义加以结合。

20世纪20年代末,老舍的《二马》就形象地喻示了中国文化

代化转型所面临的复杂困境。二马的伦敦房东温都太太起初对中国人

没什么好感,后来她对中国人的印象有所改变,对女儿说“我是要证

明中国人也和文明人一样的懂得爱花〃。这种“中国文化=野蛮”“西方

文化=文明〃的文化偏见,必然影响到中国故事的审美精神和叙事框架。

鲁迅是最早、最精辟并大张旗鼓地宣称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的文

化大师,因为他从地底下看到了中国的筋骨和脊梁。但是这种文

化自信的理路和声音要得到全面重视尚需时日。较之文学创作,我们

尤其需要在文学批评与文化理论领域转变观念。文学阐释中那些带有

思维成见的声音,在某种程度上既遮蔽了文学创作中鲜活的中华民族

文化传统和民族生活气息,又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西与新旧二元对

立的理论框架。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化寻根〃思潮所倡导的文化宗旨不可谓不

高深: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文

学的责任,就是“释放代观念的热能,来重铸和镀亮”“民族的自我”。

但我们也发,寻根文学创作的审美实践似乎并未达到似当时的宣言

那般令人激动的程度。当时有两篇体创作实绩的代表作,即王安忆

的《小鲍庄》与韩少功的《爸爸爸》。前者寻到的“根〃是捞渣,后者

寻到的“根”是丙崽。丙崽的超强生命力意味着这股思潮所寻之“根”,

不但不能带来根深叶茂的民族复兴,而且其顽劣品性将代代相传、难

以根除。捞渣的遇难则喻示着传统仁义几近消亡。这两篇寻根文学代

表作,一则寻到失望,一则寻到反面。寻根文学思潮仅持续了几年就

难以为继,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里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否存在这样一种象,

即传统文明与代文明的二元对立叙事框架,一直或隐或显地决定着

作家的文化意识及审美选择?其二,有些作家过去在创作中,是否对

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尚缺乏充分的“活起来的动态意识,反而是更多地

采取了想当然的静止眼光和不变”的视角?从20世纪80年代李杭育

的《最后一个渔佬儿》作挽歌式书写葛川江边行将消失的宁静和谐的

民俗民风和文化形态,到90年代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寻找陕

北高原古老民族的文化遗踪;从90年代刘玉堂的《最后一个生产队》

叹惋即

文档评论(0)

鼎天教育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4月13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