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TCACM 1562-2024 特发性膜性肾病痰瘀互结证诊断规范.docx

TCACM 1562-2024 特发性膜性肾病痰瘀互结证诊断规范.docx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ICS11.020

CCSC05

团 体 标 准

T/CACM1562—2024

特发性膜性肾病痰瘀互结证诊断规范

Diagnosticspecificationsforintermingledphlegmandbloodstasissyndromewithidiopathicmembranousnephropathy

2024-01-08发布

2024-01-08实施

发布

T/CACM1562—2024

T/CACM1562—2024

I

I

目 次

前言 II

引言 II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诊断依据 3

4.1疾病诊断 3

4.2证候诊断 4

5诊断原则 4

附录A(资料性)历年与特发性膜性肾病“痰瘀”相关证候·辨证标准 5

附录B(资料性)主要起草人、参与起草人和咨询专家名单 7

参考文献 9

T/CACM1562—2024

T/CACM1562—2024

II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中日友好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提出。

本文件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中日友好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河北省中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杭州市中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余仁欢胡镜清李平王耀献赵文景。

本文件参与起草人:张勉之、檀金川、宋立群、陈洪宇、孔令新、何立群、徐建龙、江丽杰、郎睿、许伟明、梁莹、王新慧、王殿文、闫蕾。

T/CACM1562—2024

T/CACM1562—2024

III

III

引 言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患病人群庞大,2018年~2019年,CKD在我国成年人中的患病率约为8.2%,CKD患者规模约8200万,但其知晓率仅10%。CKD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造成沉重的经济社会负担[1]。膜性肾病(membranousnephropathy,MN)是一种常见的肾小球疾病,是成人肾病综合征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其中病因未明者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membranousnephropathy,IMN),约占MN的75%以上,约1/3的成年IMN患者可在10年内逐渐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疾病(end-stagerenaldisease,ESRD)。近年来IMN发病率增长明显,2003年~2014年IMN在肾穿刺活检中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比例从15%迅速增加至30%以上,几乎增加了一倍[2]。在另一项研究中这一比例从16.8%上升至29.35%[3]。

研究表明IMN常见痰瘀互结相关证候,痰瘀互结逐渐成为IMN的主要证候类型之一[4,5]。本研究团队系统梳理古今医家痰瘀互结相关学术思想及以痰瘀同治之法治疗肾脏疾病的临床实践[6],认为脏腑气化功能受损,气血津液运行不畅,出现全身湿瘀蕴结的病理状态,在此基础上出现痰瘀互结相关的靶器官损伤,导致IMN病情进展、迁延难愈。基于胡镜清“痰瘀兼化”理论,我们提出痰湿瘀兼化是IMN的重要病机,益气祛湿化痰活血是IMN的重要治法的观点[7]。但目前IMN痰瘀互结的临床辨识尚未形成规范,缺乏客观、规范的IMN痰瘀互结证诊断规范发布,现行肾脏病痰瘀相关诊断规范多存在“相关术语欠规范、症状描述不一致、诊断标准欠客观”等问题,影响其在临床和科研中的应用。

为进一步落实《中医药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提出的“全面推进中医药标准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中医药防治肾脏病的优势,本文件在系统回顾既往肾系疾病痰瘀互结相关证候诊断规范(附录A)基础上,结合相关标准研制经验[8-12],综合运用共识会议法、层次分析法[13](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及诊断性试验(diagnostictest)等方法,经过多轮研讨与论证,确立了特发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