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8《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8《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建筑的特征

课题:中国建筑的特征

课时

1

授课年级

高一

教材

分析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科学小论文,作者是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该单元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实用性文本,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批判性。

本文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重点分析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而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即“文法”问题,最后提出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文章视野开阔,立足当下,放眼古今中外,体现出明确的问题意识;逻辑严谨,条理清晰,无论是整体架构还是局部论述都层次分明;语言简明、严密、准确又不失生动,不仅能让学生收获有关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知识,还能使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心中涌动的强烈民族情怀和高雅独特的审美境界。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建筑文化,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化传承意识。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梳理文章结构,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如中国建筑的“词汇”“文法”“可译性”等,学习运用准确、严密的语言阐述事物特征,提升语言表达和概括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学会从现象中总结规律;在探讨建筑与文化关系的过程中,发展批判性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中国建筑独特的艺术美感,感受其在结构、布局、装饰等方面的美学价值,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借鉴中国建筑的美学理念,进行创意设计或写作,提升审美创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中国建筑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内涵,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理解不同民族建筑文化之间的差异与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梳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理解其内涵,把握中国建筑的独特风格和基本特点,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清晰阐述。

理解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的含义,体会它们与中国建筑特征之间的关系,明确中国建筑在构建和装饰等方面遵循的规则和使用的独特元素。

学习作者严密的论述逻辑和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体会科技论文的语言特点,能够运用科学的语言进行文本分析和表达。

教学难点

理解中国建筑与自然、社会、文化环境的内在联系,从文化层面深入解读中国建筑的特征,探究建筑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因素。

领会各民族建筑之间“可译性”的深刻内涵,思考不同文化背景下建筑的共性与个性,培养跨文化比较的思维能力,理解建筑作为文化载体在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中国建筑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对现代建筑的赏析、建筑设计的初步构思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新课讲解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我们漫步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穿梭于古老的城镇乡村,各式各样的建筑总是映入眼帘。从古朴典雅的北京四合院,到气势恢宏的故宫;从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到福建土楼的独特造型,中国建筑以其独特的风姿吸引着我们。建筑,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场所,更是文化的载体,它蕴含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审美和智慧。今天,让我们跟随梁思成先生的脚步,走进《中国建筑的特征》,去探寻中国建筑独特的魅力与奥秘。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作者介绍:梁思成,广东新会人,1901年生于日本东京。他是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他是清华大学教授,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研究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他曾主持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重要建筑的设计,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主要作品有《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清式营造则例》等。梁思成在兵匪满地、行路艰难的旧中国,跋涉在深山老林里,寻觅着中华古代文明的瑰宝,完成了中国人的第一部建筑史;他为中国城市的理性发展筚路蓝缕,搏尽全力为中国古代建筑请命。

背景介绍:本文发表于1954年1月。建国之初,北京新城建设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面临被拆除的命运。1950年5月7日梁思成发表了《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1953年,在极“左”思想影响下,一些人主张扫除北京古建筑和古城墙。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他认为“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在北京城墙存废的辩论会上他说,拆城墙如同抽他的筋、剥他的皮一样。他曾向中央政府谏言,力主在北京城的西面建一座新城作为政府所在地,这样便可以完整地保留全部老北京城。然而,他的呼吁无济于事,他的

文档评论(0)

wwoul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