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PAGE4
ADDINCNKISM.UserStyle《中西文化交流与传播》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课程)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号
3023S01027
开课单位
国际学院
课程名称
中西文化交流与传播
CulturalexchangeanddisseminationbetweenChinaandtheWest
课程性质
选修
考核类型
考查
课程学分
2
课程学时
34
课程类别
专业发展课程
先修课程
无
适用专业(类)
新闻、编辑、广告
二、课程描述及目标
(一)课程简介
《中西方文化传播》课程是本专业(类)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本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的思想流派及其代表人物,重要的思想著作及影响,选择部分经典原著进行导读,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古典文化,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具有世界视野的新闻传播人才。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了解文化、文明的基本概念,中西方古典文明的基本脉络,主要的思想流派及代表人物,主要的哲学观念,尝试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一些古典著作。了解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历史上重要的文化传播现象,近代以来的东西方文化冲突,当代的跨文化传播理论。
课程目标1:了解中西方古典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的思想流派。
课程目标2:了解儒家、道家、墨家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文化
课程目标3:了解希腊早期的哲学家及其主要的思想
课程目标4:了解跨文化传播的意义,文明冲突的成因及影响,如何更好地传播国家的文化形象,掌握与国际社会展开文化交流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权重
1-2:掌握新媒体传播知识
课程目标1
50
2-4:具有跨媒体传播的能力
课程目标4
50
四、教学方式与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注重教师与学生互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组完成作业。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中西方古典文明的基本脉络,西方主要的思想流派及代表人物,主要的哲学观念.
(二)教学难点
了解历史上重要的文化传播现象,近代以来的东西方文化冲突,跨文化传播理论,阅读理解东西方经典原著。
六、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基本要求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课程目标
1
第1章儒家伦理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了解儒家、道家、墨家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文化
3
讲授
课程目标1
2
第2章《中庸》导读
了解儒家、道家、墨家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文化
3
讲授
课程目标2
3
第3章《庄子》导读
了解儒家、道家、墨家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文化
3
讲授
课程目标2
4
第4章墨家的主要思想
了解儒家、道家、墨家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文化
3
讲授
课程目标2
5
第5章西方文化的起源
了解西方文明的主要脉络
3
讲授
课程目标3
6
第6章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
了解希腊早期的哲学家及其主要的思想
3
讲授
课程目标3
7
第7章柏拉图与政治学
了解希腊早期的哲学家及其主要的思想
3
讲授
课程目标3
8
第8章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了解希腊早期的哲学家及其主要的思想
3
讲授
课程目标3
9
第9章中世纪的东西方思想碰撞
了解中世纪的西方思想
3
讲授
课程目标3
10
第10章近代的文化冲突
了解文明冲突理论及其影响
3
讲授
课程目标4
11
第11章当代的跨文化传播理论
了解跨文化传播的意义
2
讲授
课程目标4
12
第12章新媒体时代的世界文化交流
掌握与国际社会展开文化交流的能力。
2
讲授
课程目标4
合计
八、学业评价和课程考核
(一)考核类型:?考试t考查
(二)考核方式:?开卷考试?闭卷考试t课程论文
?课程报告?其它:
(三)成绩评定:
考核
依据
建议分值
(百分比)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课程目标
过程
考核
50
出勤表现
10
考勤情况,课堂表现、学习态度等
课程目标1
作业1
10
撰写读书报告
课程目标1
作业2
10
撰写读书报告
课程目标2
作业3
20
课堂讨论
课程目标3
期末
考核
论文50
3000字以上,按照论文的标准格式。
课程目标4
九、课程目标达成评价
课程目标的实际达成效果计算方式如下,达成值越高,教学效果越好。
课程目标达成度
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
十、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一)教材
无
(二)教学参考书
《西方哲学史》,弗兰克·蒂利,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第一版
《中国思想史》,钱穆,九州出版社,2012,第一版
《新原道:中国哲学之精神》,冯友兰,三联书店,2007,第一版
《先秦政治思想史》,梁启超, 中华书局,2022,第一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