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唐朝肺石古制.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早在上古时期,我国就设置了下情上达的相关制度,主要指“谏鼓”“谤木”“肺石”之置。传说“谏鼓”始置于尧舜时期,用以接受投诉和进谏,历代沿袭。大约到魏、晋时期,改称登闻鼓。“肺石”据说是一块长约八九尺的石头,始见于《周礼》等书,立于宫门之外,主要是为贫民上诉所设。

在这些古代氏族社会的原始民主制度中,流传到唐代的只有登闻鼓与肺石,唐时长安与洛阳的宫殿朝堂前均有设置。其中登闻鼓置于西朝堂,肺石置于东朝堂。唐朝规定,民间有冤情需要上达皇帝时,可击登闻鼓;如是老幼孤苦不能自诉者,则立于肺石之上,表示有冤情上达,由监门卫或者御史台人员奏闻皇帝。如果是在押犯人提出申诉,可以由其亲友或知情者代为申诉。当时规定,登闻鼓、肺石无须派人把守,也不允许阻止官民向皇帝申诉,违者治罪,以保证下情上达。

这一制度的设计主要是解决冤案不能昭雪、滞案无法清理等问题。唐朝的诉讼制度规定,凡案件均由户籍所在地官府审理,如果路远或申诉者身体有残疾,可以由距离最近的官府审理。如不服,由审案官府出具理状,然后到尚书省投诉,由左丞审理。如仍然不服,由三司审理。所谓三司,指刑部、大理寺、御史台等三个司法部门,由其联合组成审理机构进行再审理。如果仍然不服,则允许上奏皇帝,有时皇帝也会亲自问案,称之为“亲录制度”。在武则天、唐代宗、唐德宗时期,皇帝亲自过问案件的情况较多,导致击登闻鼓者甚众。一些官员认为,皇帝直接问案,干预了司法部门的工作,所以后来此类案件大都由相关部门审理。由于是皇帝亲自交办的,所以冤案往往能够及时得到昭雪。

如唐德宗时,陕州观察使卢岳之妾裴氏生有一子,卢岳死后,其妻分财产时却不分给裴氏之子。裴氏遂向时任东都留台侍御史的穆赞提出申诉,穆赞的上司御史中丞卢佋与宰相窦参勾结,反倒主张治裴氏之罪,被穆赞拒绝。于是他们诬陷穆赞接受贿赂,将其下狱治罪。穆赞之弟穆赏赴长安,击登闻鼓向皇帝申诉,最终使穆赞之案得以昭雪。

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后来出现了投匦制度,登闻鼓与肺石仍然保留,这是因为由于种种原因,所投之状并不一定能够呈送到皇帝手中,在这种情况下,登闻鼓与肺石就可以发挥作用了。因此,有唐一代,登闻鼓、肺石、铜匦,三者相辅相成,始终存在。

光顺门和右银台门:唐朝重要的上疏进状渠道

除登闻鼓、肺石外,唐时的光顺门与右银台门也是当时上疏进状的两条重要渠道。大明宫南面有三座门,中为丹凤门,东有望仙门、西为建福门。从建福门入宫,向北直线入光范门、昭庆门,就可抵达光顺门,以此门为界,分为内廷、外朝。光顺门在唐朝政治与宫廷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一大功能就是上疏进状。通过光顺门上疏进状,由閤门使负责接收和进呈。此外,这里还是向皇帝进献书籍、诗文的场所。

光顺门接收的都是重要的上书或表章,通常多是官员的上书,普通民众的进状则不能通过这一渠道进呈。在这里上疏必须要有印引,所谓印是指上疏官员的职印,所谓引是指宫中的一种公文。若无印引,閤门使不得接受上疏。正因为通过这一渠道上书有诸多限制,所以人们往往愿意投匦进状。如唐宪宗宠信的宦官吐突承璀,讨伐叛乱藩镇,劳师无功,在朝臣们的压力下,宪宗被迫贬其为淮南监军使。另一宦官刘希光受将军孙璹贿赂20万贯,为其谋求节度使之职,事泄后被治罪。太子通事舍人李涉知道宪宗对吐突承璀恩宠未衰,于是投匦上疏,认为二人无罪而有功。当时的知匦使是谏议大夫孔戣,看到李涉上疏的副本后,大怒,当面斥责李涉,并扣押了其上疏。李涉又通过閤门使将自己的上疏呈送皇帝。孔戣遂向皇帝上表,极论李涉勾结宦官之罪,导致其被赶出朝廷,贬为陕州司仓参军。李涉本来可以通过光顺门上疏,图省事而投匦,受阻后才通过閤门使进呈上疏。

右银台门是大明宫的西门,是百官、使者和宫中其他人员经常出入之门,也是官员上表、进奉贡物、奉诏入对、臣民诉冤、问起居的必经之地。百官上朝需要从建福门入宫,平时晋见皇帝则往往自右银台门出入。给皇帝的表章和文状有时也通过右银台门传送,故在这里置有门司,专管负责接待臣下、使者以及受理各种表章和诉状。右银台门内所建的客省,就是专门用来接待四方奏计及上书言事者,所有费用皆由政府承担。右银台门本来是百官、使者的通行之门,不具备接收上书的职能。出于方便,不少人入宫时顺便把表状交给门司,久而久之,反倒形成了银台门接收表章上书的制度。唐后期曾有皇帝力图纠正这种做法,但时间不久便又恢复故态了。

“投匦”制度:便于民众献言、申诉

投匦制度形成于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原先是在朝堂内放置了四个铜匦,由于形制过大,后来改为一匦。铜匦四面开门,中有隔档,东面叫“延恩”,涂成青色,凡向皇帝进献颂赋、上养民、劝农之表,请求获得官爵的则投之;南面叫“招谏”,涂成红色,凡向皇帝上书论朝政得失的则投之;西面称“伸冤”,涂成白色,凡有冤屈向皇帝申诉的可投之;北面称“通玄”,涂

文档评论(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