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目录
前言1
表现2
01“漂绿”的
1.1.金融之“绿”,绿在何处?2
1.2.“绿”的金融载体:中外之别4
1.3.活动层面的“漂绿”:七张面孔5
1.4.企业层面的“漂绿”:六种表现14
根源18
02“漂绿”的
2.1.绿色偏好和绿色溢价:“名”与“利”18
2.2.营销美化式的宣传:化动力为行动26
危害与应对30
03“漂绿”的
3.1.危害:损人亦不利己30
3.2.应对:源头渠道两手抓34
结语41
参考资料42
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介绍48
前言
“
“漂绿”最早来源于消费品。1986年,美国环保主义者杰·韦斯特韦德针对酒店业的“为环保
免洗毛巾”倡议指出,由于酒店在其运营的其他部分并未采取措施减少废弃物生成,其“免洗毛
巾”的呼吁并非真正考虑环保,而只是一种以降低成本为目标的营销手段。韦斯特韦德将这种行
为称作Greenwashing,“漂绿”,又称“洗绿”。这一概念由此进入大众视线[1]。
随着环境和社会议题的越来越受到关注,以及可持续金融的兴起,“漂绿”的外延也渐渐从
大众消费品扩展到其他产品、公司,乃至金融领域。如今,当人们谈到“漂绿”,有时提及的是绿色
债券、ESG投资、碳中和……与最初的情景相去已经很远。
那么,金融版本的“漂绿”是否已经超越原有的内涵而进化为新的形式?人们与消费品“漂
绿”旷日持久的斗争是否能为金融“漂绿”提供一些参考?
本报告试图以文献综述的方式,从表现形式(是什么)、根源(为什么)以及应对(怎么办)
等三个方面,结合消费品“漂绿”史,对金融“漂绿”做一个综合分析,为中国金融业可持续发展
提供相关的“镜鉴”。
”
1
绿色幻象金融“漂绿”的根源、类型及其应对“漂绿”的表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