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ICS65.020.20CCSB05
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717—2023代替DB34/T717-2007
稻茬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ofwheatwithricestubbleforhighgrainyield
2023-03-01发布2023-04-01实施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I
DB34/T717—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DB34/T717-2007《稻茬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与DB34/T717-2007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更改了“2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2007版的2);
b)增加“3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
c)更改了“产量指标与产量结构”的相关指标(见第4章,2007版的3);
d)删除“秸秆还田”,其内容调整到5.2.1(见5.2.1,2007版的4.3.5);
e)更改了“适墒耕整”相关内容(见5.2.3,2007版的4.2.2);
f)删除“施肥方法”部分内容(见5.3.3,2007版的4.3.4);
g)更改了“种子处理”的相关药剂内容(见5.4.2,2007版的4.4.2);
h)更改了“播种期”品种类型和播种时间(见5.4.3,2007版的4.4.3);
i)更改了“基本苗”相关技术参数(见5.4.4,2007版的4.4.4);
j)删除“追施腊肥”(2007版的);
k)更改了“化学除草”相关内容(见,2007版的);
l)更改了病虫害防治技术部分内容(见附录A,2007版的附录)。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提出。
本文件由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安徽农业大学、蒙城县农业农村局、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蚌埠市农技推广中心、庐江县农技推广中心、阜南县农技推广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孔令娟、吴子峰、张文静、康子领、葛军、杨森、张军、刘培玉、黄雨、杜祥备、江勇、张琦、吴晨阳、贾训强、张发勤、张贤菊、徐爱玲、王凯、魏宏伟、王智、王敏、郭标。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07年首次发布为DB34/T717-2007,2023年第一次修订。
DB34/T717—2023
1
稻茬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稻茬麦栽培技术规程的产量指标与产量结构、栽培技术、病虫草害防治、适时收获等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稻茬麦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404.1粮食作物种子第1部分:禾谷类
GB/T8321.10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十)
GB/T15671农作物薄膜包衣种子技术条件
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NY/T3302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生育期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产量指标与产量结构
产量指标:400kg~500kg/667m2;穗数:35万/667m2~37万/667m2,穗粒数:35粒~40粒,千粒重:38g~42g。
5栽培技术
5.1品种选择
选用品种应通过安徽省或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认定),高产、优质、耐穗发芽、抗(耐)赤霉病等综合抗性较强的半冬性、春性品种。
5.2整地
5.2.1秸杆还田
水稻秸秆留茬高度≤15cm,粉碎(≤10cm)后均匀铺撒在田表,切碎长度合格率≥90%,秸秆入土率≥90%。
2
DB34/T717—2023
土壤墒情适宜时,机械旋耕灭茬1遍~2遍;对秸秆量大的田块需翻耕或反转旋耕灭茬,撒施速效氮肥,每100kg秸秆增施1kg尿素,或者每667m2用2kg秸秆腐熟剂均匀撒在粉碎的秸秆上;无明显秸秆集堆现象。
5.2.2整地方式
机械旋耕或免少耕直播,每隔2年~3年深翻耕整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DB34_T 4107-2022 黄杨绢野螟监测及防治技术规程.docx
- DB34_T 5006-2023 太阳能光伏与建筑一体化技术规程.docx
- DB34_T 4109-2022 油茶饼病防治技术规程.docx
- DB34_T 4365-2023 多功能路灯杆系统设计规范.docx
- DB34_T 4396-2023 山区营运高速公路边坡稳定性风险评估技术规程.docx
- DB34_T 2915-2022 公路水运工程三阶段安全风险分析与预防管理规程.docx
- DB34_T 5030-2023 安徽省保障性住房建设标准.docx
- DB34_T 4343-2022 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无线传输技术规范.docx
- DB3401_T 282-2022 城镇污水源网厂河一体化处理技术规程.docx
- DB3415_T 40-2022 六安市新型智慧城市(城市大脑) 数据共享规范.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