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docx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归园田居(其一)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能在起承转合的诗歌结构中初步体会情感的轻与重。

2.细读涵咏,能准确理解白描手法以及诗歌似淡实美的艺术魅力。

3.知人论世,能体悟陶渊明的人生选择以及恬然自安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准确理解白描手法以及诗歌似淡实美的艺术魅力,借以体会陶渊明情感的轻与重变化。

教学难点:

能透过看似轻盈的文字与情感,把握陶渊明的人生隐痛以及领悟其化重为轻的生命沉思。

教学过程

情境主任务: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归园田居(其一)》。

结合预习任务单反馈情况,同学们普遍认为读懂《归园田居(其一)》甚至陶渊明的诗歌较为容易,超八成同学认为“喜悦、自由、恬淡”是本诗的情感底色,而极小部分同学用“沉重”来概括。“冲淡”“自然”也是入选陶诗风格的高频词。那陶渊明在这首诗中的情感底色,是大部分同学说的以平淡自然的语言所表达的喜悦之情,还是极小部分同学所持的沉重的观点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找寻进入陶渊明深层精神世界的钥匙,揭开“喜悦”“冲淡”这一面纱背后的真相,真正地成为陶渊明的千年知音。

学习活动一:起承与转合,体会“重与轻”

【任务】

古诗词在结构上普遍遵循“起承转合”的特点(学习任务单呈现各自内涵),我们可以通过诗歌结构来解读情感变化。“起”与“合”相呼应,一般直接点明作者的观点或抒发作者的情感;“承”与“转”则多以更具体或更细节的方式拓展诗歌意境,丰富情感表达,从而使诗歌具有完整性的美学内涵。

诵读全诗,要求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情感腔调。边读边思考:1.本诗该如何划分出“起承转合”的结构?2.如何区分陶渊明“轻与重”的情感变化?

【明确】

(一)知晓题材,明确诗眼

阅读诗歌,自标题始:“归园田居”中归是行为动作,也是诗眼,园田居是地名。讲述的是作者辞官后回到田园生活的场景。可以理解为是一首融入写景的叙事诗。

(二)结构入手,体会轻重

1.前两句为起,表明自己自始至终喜爱自然的天性,但现实中难以融入世俗,内心有隐隐的沉重之感。点题明旨,统领全诗。

2.第3至第6句为承,是对“起”句的延续,讲述自己被世俗所困的现实,为下文写回归田园的场景铺垫叙事,情感特征也是重。

3.由“开荒南野际”至“虚室有余闲”为转,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自然淳朴的山村隐居图,塑造了一个躬耕田亩而闲适自得的隐士形象,心情轻盈而恬淡。

4.最后两句为合,是作者情感和诗歌主旨的聚焦之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终于能解除世俗的束缚,欣悦自在,可谓卒章显志。

(三)诵读感悟,初步悟轻

同学们普遍读出了起与承两部分中郁积的沉重无奈的情感,而在转与合中体会到了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轻盈愉悦的心情,这也是大部分同学认为“喜悦”是诗歌情感底色的原因所在。

【教师助力】

起承转合:

①“起”定基调:“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作用一般有三点:点题明旨,统领全诗,奠定基调;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状物叙事,描景铺陈,提供背景。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②“起”而续“承”:“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由面到点、由大到小、由简到繁、由整体到细节),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承”的作用主要是:结构上承上启下,传递缝合;为下文铺垫蓄势,提供依托。如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③“转”开生面:“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它是思路发展的关键所在。或是由写实转向写虚,或是情感由淡到浓、由弱到强,或是由此及彼、由正到反,等等。无论怎样“转”,都显现着诗人由外到内、由浅入深、由单面到多面、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轨迹。“转”在诗词结构对应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和曲中的“过片”。“转”往往还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转”在诗中作用相当重要:是作者思维脉络转换或深化的重要标志,是体现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

④妙“合”主旨:“合”是指诗的收束句,往往是作者情感和诗歌主旨的聚焦之处,是诗中谜底揭开之所。“合”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直结,有的暗束;有的质朴浑然,有的婉曲蕴藉。“合”的作用有:呼应开头,完善结构;总结前文,收束全篇;揭示中心,升华主旨。如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12教育资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2月03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