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明明代代传传奇奇剧剧本本体体制制的的演演变变历历程程及及其其艺艺术术特特征征
明代传奇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史上的重阶段,其剧本体制的演变深刻反映了文学艺术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从南戏余绪
到文人化创作,从民间性到经典化,明代传奇在文本结构、音乐体制、角色行当、叙事模式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体系。这
一演变过程既包含对宋元南戏传统的继承,也体现了明代社会文化转型对戏曲艺术的重构。
一一、、南南戏戏遗遗风风与与明明初初传传奇奇体体制制的的奠奠基基
明初传奇剧本体制直接脱胎于宋元南戏,在结构形态上仍保持着南戏不分出的原始特征。早期作品如《琵琶记》虽已出现分
场的意识,但尚未形成规范的出目体例。剧本往往以人物上下场为自然段落,情节推进呈现出线性流动的特点。这种松散的结
构模式与南戏连场戏的演出形式密切相关,适应了勾栏瓦舍中流动演出的实际需求。
音乐体制方面,明初传奇延续了南戏不协宫调的传统,曲牌联套的规律性较弱。高明《琵琶记》中也不寻宫数调的创作理
念,反映了文人介入初期对民间戏曲音乐的自由化处理。角色行当仍以生旦净末丑外贴七色为基础,但已有细化趋势,如
《金印记》中净角开始分化出不同性格类型。语言风格保持着本色当行的特点,宾白与曲文的比例约为3:7,方言俗谚的运
用增强了戏剧的民间趣味。
这个阶段的传奇创作呈现出明显的过渡性质。洪武至宣德年间(1368-1435)的剧本如《杀狗记》《白兔记》等,在关目设置
上仍多沿袭南戏套路,但已出现文人化的端倪。《琵琶记》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创作主张,标志着伦理教化意识开始
渗透戏曲创作。这种价值取向的转变,为后来传奇体制的雅化埋下伏笔。
二二、、明明中中叶叶传传奇奇体体制制的的范范式式转转型型
成化至嘉靖年间(1465-1566),传奇体制发生根本性变革。剧本结构逐渐定型为分出体制,每部作品基本固定为30-50出。
这种变化与印刷术发展密切相关——分卷刊刻的需求促使文人作家有意识地将长篇故事划分为若干叙事单元。嘉靖本《宝剑
记》首次明确标注出目,每出设立四字标题,如林冲夜奔火烧草料场等,既便于阅读又强化了戏剧冲突。
音乐体制的规范化是此时期最重的突破。魏良辅改革昆山腔后,传奇创作开始严格遵循宫调理论。沈璟《南九宫十三调曲
谱》的编纂,确立了曲牌联套的创作规范。典型如《浣纱记》中游春套曲,依次使用【绕池游】【金井水红花】等曲牌,形
成严谨的音乐结构。这种变革使得传奇彻底摆脱了南戏的民间音乐属性,转变为文人化的曲牌体戏剧。
角色行当体系在此时期完成专业化建构。《明珠记》中已出现十二行的细分模式,新增小生老旦等行当。特别是丑角的喜
剧功能得到强化,在《鸣凤记》严嵩庆寿等出目中,丑角的插科打诨成为调节戏剧节奏的重手段。语言风格开始雅俗分
流,邵璨《香囊记》开启骈俪化倾向,而《绣襦记》仍保持通俗本色,反映出不同创作群体的审美差异。
三三、、晚晚明明传传奇奇体体制制的的成成熟熟与与分分化化
万历至崇祯年间(1573-1644),传奇剧本体制臻于完善并出现流派分化。汤显祖临川派与沈璟吴江派的论争,实质是不
同体制观念的碰撞。汤氏主张意趣神色的《牡丹亭》打破曲律限制,创造出梦遇魂游等超现实关目;而沈璟《义侠记》
严格遵循声律,在打虎杀嫂等出中展现严谨的戏剧结构。这种分化标志着传奇体制进入自觉创新阶段。
叙事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以《玉簪记》为代表的爱情剧发展出相遇-阻隔-团圆的三段式结构;历史剧如《红梅记》采用
双线并置的复调叙事;宗教剧《目连救母》则开创了连台本戏的演出形式。出目设计更注重戏剧性,《西楼记》楼会拆
书等出目形成紧凑的情节链,改变了早期传奇的散漫结构。
舞台提示系统在此时期趋于完备。《邯郸记》中详细标注砌末使用、演员走位及表情动作,显示出案头本与演出本的融合。插
科打诨艺术发展成熟,《绿牡丹》中丑角范虚、白丁的讽刺性科诨,既调节气氛又深化主题。这些变化表明传奇体制已从文学
本位的创作转向舞台综合艺术的构建。
四四、、体体制制演演变变的的文文化化逻逻辑辑与与艺艺术术影影响响
传奇体制的演变本质上是文人文化重塑戏曲形态的过程。科举制度制造的庞大文人群体,通过创作实践将诗骚传统注入戏曲文
体。李贽童心说影响下的主情思潮,促使《娇红记》等作品突破伦理框架,在体制上发展出长篇心理独白的新形式。这种文
人化转型既提升了传奇的文学品格,也造成了案头之书与场上之曲的矛盾。
市民文化的崛起同样作用于体制演变。书坊刊刻的繁荣催生了分卷分出的排版需求,《六十种曲》的编纂体现出体制标准化的
商业动机。职业戏班的发展促使剧本强化戏剧性,如《占花魁》增加武打场面以吸引观众。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高温津贴发放标准解析.pdf
- FOF基金风险平价策略.pdf
- PSM倾向得分匹配实操.pdf
- 藏戏面具文化象征体系.pdf
- 带薪年休假的天数计算规则.pdf
- 端粒酶活性调控机制.pdf
- 分位数回归在金融中的应用.pdf
- 高尔夫挥杆动力学.pdf
- 高频数据清洗方法.pdf
- 哥特小说恐怖美学.pdf
- (4篇)XX区抓党建促基层治理培训心得体会汇编12.docx
- 汇编1154期-在培训班上的讲话汇编(3篇).doc
- 汇编1173期-专题党课讲稿汇编(3篇)112.doc
- 汇编1076期-主题党课讲稿汇编(3篇).doc
- 汇编1177期-学习心得体会汇编(3篇)112.doc
- (6篇)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心得体会汇编.docx
- 汇编1166期-坚定理想信念、全面从严治党、担当作为专题党课讲稿汇编(3篇)112.doc
- 汇编1174期-专题党课讲稿汇编(3篇)112.doc
- 教育13期-主题教育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材料参考汇编(3篇).doc
- 汇编1458期-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提纲参考汇编(3篇)123.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