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1
高三一轮复习(大气部分)
1□基础知识梳理:
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由地核、地慢、地壳组成的内部圈层和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的外部圈层。
(2)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①地核的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内核为铁镍固体;②地慢为铁镁固体,地慢上部的软流层为岩浆发源地;③地壳厚度不均,陆壳厚洋壳薄,地壳上为硅铝层,下为硅镁层;
(3)地球外部各圈层的特点:①大气圈高度愈增大气密度愈降;②水圈由液、固、气三态组成,连续而不均匀分布:③生物圈与地壳、大气圈、水圈交叉分布且相互渗透,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最活跃的圈层。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分类
所经物质状态
传播速度
共同点
地震波
纵波(P)
固体、液体、气体
较快
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横波(S)
固体
较慢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不连续面;地震波分类及特点
不连续面
地下深度
波速变化
莫霍界面
33千米处(大陆部分)
该面下,P、S波速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界面
2900千米处
在这里,P波速度突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
(3)划分:以两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全部由岩石构成,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岩石圈与其它三个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一起,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3.地球外部的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1)大气圈的作用: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大气,而且还是生物生存的保护层等,对人类有重大作用。
(2)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各种成分的环境意义:
低层大气组成
体积(%)
作用
干洁空
N?
78
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0?
21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CO?
0.033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2
气
0?
很少
能吸收太阳紫外线,对地球上的生物起着保护作用
水汽
很少
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固体杂质
很少
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总的说来,自然界干洁空气中各部分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中,但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能够改变大气各种成分的含量(特别是微量气体,如CO?、臭氧的含量的变化)。当前,
特别引起人类关注的是全球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和臭氧含量减少的现象,已经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
4.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各层的基本特点:
(1)大气层虽然有数千千米(一般认为有2000~3000千米),但其质量的3/4以上却分布在离地面十几千米的低层。依据各大气层温度(如图5-1)、密度和运动状况,我们可以将大气层分成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2)大气层的基本特点见下表:
垂直分层
高度分布
主要特点
原因
对流层
低纬17~18km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每上升100米降低0.6℃;②对流动动显
著;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热量绝大部分来自地面,上冷下热,差异大,对流强烈;水汽杂质多、对流运动显著。
中纬10~12km
高纬8~9km
平流层
对流层顶到50~55km
①起初气温变化小,30千米以上气温迅速上升;②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③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高空飞行
莫氧吸收紫外线;上热下冷;水汽杂质少、水平运动。
高层大气
对流层顶到
2000~3000千米
存在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
5.大气受热过程
(1)“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太
太
高层大气
臭氧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高(气温)
平流层
对流层
低
氧原子吸收紫外线
阳光
3
(2)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地面(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
(3)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
(4)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所以,大气热力环流是需要阐述的另一个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5)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等。
6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