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反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背电极界面稳定性研究.pdf

反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背电极界面稳定性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9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诞生至今十余年的时间,其光电转换效率从3.8%迅速提高到

了25.8%与优异的光电转换效率相比,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问题成为制约其

快速商业化的重要瓶颈。导致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不稳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公认的

钙钛矿材料自身的化学和结构稳定性较差以外,界面材料和电极材料的选择也会对

器件的稳定性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中,反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采用的“氧化镍/富勒

烯”界面材料体系相对较为稳定,但常规反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采用的Ag、Cu电

极在高温或“高温+光照”的极端条件下容易与钙钛矿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导致反式

钙钛矿器件性能的快速退化,这是稳定性研究的重点瓶颈。目前急需提出廉价高效高

稳定的背电极解决方案。本文基于平面反式器件结构,在富勒烯电子传输层和背电极

之间制备了几种稳定致密的界面阻挡层,结合课题组之前稳定的Bi电极,针对反式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尤其是“高温+光照”稳定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具体工

作包括:

(1)采用原子层沉积技术(ALD)制备了结构致密的ALD-Al2O3隧穿界面层,

制备了结构为FTO/NiMgLiO/FACsPbIBr/PCBM/BCP/ALD-AlO/Ag的反式电

2.850.1523

池ALD-AlO界面层具有良好的阻水性能,当ALD-AlO界面层厚度足够薄(3nm)

2323

时,不影响器件效率并可有效提高稳定性。研究发现该界面层可以有效抑制钙钛矿分

解、离子迁移以及金属电极向内渗透。具有ALD-Al2O3界面层的器件在常温、1su

等效光强的光照条件下的长期稳定性超过2000小时,效率衰退小于10%。在65℃、

1su等效光强的光照条件下连续工作1500小时后,器件效率衰退小于10%;同等

条件下,无该界面层的器件的长期稳定性仅为200小时(效率衰退大于20%)

(2)采用更为简单的真空蒸镀法制备了结构致密、具有良好高温化学稳定性的

Cr界面阻挡层,与具有化学惰性良好的廉价Bi金属构成Cr/Bi双层金属电极。通过

对比研究发现,Cr界面层可以形成有效的化学阻隔作用,能够有效延缓钙钛矿的热

分解过程,并阻挡钙钛矿分解产生的卤化物和金属电极(Cu、Bi)之间发生化学反

I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应。对比Cr/Cu和Cr/Bi电极体系发现,由于Cu与钙钛矿分解碘化物在加热时的反

应活性远高于Bi,尽管有Cr界面层的阻挡,钙钛矿的热分解和大量CuI的生成仅得

到了较小幅度的改进。而Bi与钙钛矿分解碘化物的反应活性低很多,加入Cr阻挡

层后,Cr/Bi电极体系对钙钛矿层的热稳定性得到了显著提升。在“高温+光照”协同

作用下,基于Cr/Bi电极的器件具有最佳的高温光照稳定性,在连续光照、N2环境、

最大功率点追踪下在65-75-85℃高温下老化至总时长1440小时后仍保留了86%的

初始效率。相比之下,Cr/Cu电极的器件在65-75-85℃光照老化1080小时后,器件

效率衰退为初始值的18.5%

关键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光热稳定性;惰性金属电极;界面阻挡层

II

文档评论(0)

qiutianf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