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网络安全教育
前言为府、企业、学校及不同机构均鼓励大家在家办工及学习,也因此使网络的使用量大增。远程办公及学习固然方便,但必须注意网络风险,以免泄漏个人资料及受到黑客攻击。本资源旨在介绍与网络安全相关的知识,让网上学习加倍安全。
教学目标提升学生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并反思其网络行为及相关价值观,包括﹕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正确使用各种网上工具及资源价值观/态度尊重他人、责任感、团结、合作教学策略选取与「网络安全」相关的影片/新闻/报告,引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进行网络行为调查,从个人层面反思自己的网络安全意识,并提供保障网络安全的贴士鼓励学生以近期在网上学习中常用的网络软件/程序/平台/会议的工具,找出相关的安全使用守则,并向其他同学介绍主要参考资料
建议活动(一)﹕
观看有关「网络安全」的影片及阅读相关的新闻/报告并作延伸思考
建议思考问题﹕互联网普及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便利和风险?网络安全对社会发展有何重要?各持份者如何能促进网络安全?(如﹕政府、企业、学校、个人)哪些是使用网络的正确行为?
建议活动(二)﹕
进行简单的网络行为调查,从个人层面反思自己的网络安全意识
你属于哪一类网络使用者?请回答以下问题,并统计分数,以估计自己属于哪一类型的网络使用者,并了解提高网络安全的方法。
问题(1)假如上网时见到一些有兴趣的popupmessages,并提供相关连结,你会…
(可选多项)
立即按下相关网址连结以查阅内容(0分)立即按下右上角的「X」,以立即离开该讯息(5分)仔细阅读讯息的内容,如不是来自有信心的网站,便不会继续查阅(5分)
问题(2)若你需要设置密码,你的密码会是…
(只可选一项)
至少包括8个符号,当中包括大小阶的英文、数字及其他符号(5分)1234567,因为方便易记(0分)与我相关的重要数字,例如﹕生日日期、身份证号码、周年纪念日(2分)
问题(3)请问你有没有以下的习惯?(可选多项)
定期备份资料(5分)启动保安程序以侦测恶意软件(5分)使用最新版本的作业系统、应用程序及互联网浏览器(5分)将个人的重要资料进行加密(5分)经常彻底删除不再需要的资料(5分)定期为系统进行恶意软件扫毒(5分)从来没有上述习惯(0分)
分数﹕45分谨慎智能型建议﹕很好!请继续保持你对网络世界的警觉性,让网上学习安全又安心???分数﹕少于10分随心所欲型建议﹕网络世界陷阱处处,必须要多注意网络安全方为上策!?分数﹕28或以上尚算稳健型建议﹕不错!但网络世界千变万化,仍需继续努力,增进有关网络安全的知识并加以实践??
网络安全贴士
贴士(1)﹕严选密码密码是对抗网络攻击的第一道防线当大家设定密码后,亦要小心查核密码是否符合以下5点:
每条密码至少8个字符字符结合大小楷、数字和符号密码不要包含个人资料,例如:出生日期、出生地、伴侣姓名等资料,都有机会从网络上找到密码不要使用常见于字典的字词,「字典攻击」是十分常见,使用程序不断尝试就有机会破解每个账号使用不同的密码,避免「火烧连环船」
贴士(2)防范身份盗窃身分盗窃是一种刑事行为,在他人不知情或没有得到其同意的情况下取得其个人资料,意图诈骗。身分盗贼利用有关个人资料冒充资料当事人作欺诈用途为了防范身份被盗,必须﹕使用社交网络服务时,采用合适的私隐及安全设定加密储存个人资料的电子装置和放置在安全的地方小心提防钓鱼网站或伪冒电邮,只跟真确的网站进行交易弃置文件、银行结单及储存媒体前,把有关文件、银行结单及储存媒体切碎或安全地删除其中的个人资料。
贴士(3)﹕提防仿冒诈骗攻击仿冒诈骗是一种会冒充成相熟人士或可信任的机构(例如银行、学校或工作伙伴),以图获取互联网用户的敏感资料的攻击行为。仿冒诈骗攻撃有时会令你的计算机装置受到感染,并遭恶意软件入侵。仿冒诈骗攻击一般通过电邮、实时通讯、伪冒网站或社交媒体进行。仿冒诈骗者可能会在任何时间发动攻击,他们通常在假期或自然灾害、疫症、大型活动等期间发动大规模的仿冒诈骗攻击活动。互联网用户要时刻保持警惕。
使用电邮服务时浏览网页时使用社交媒体平台时对可疑电邮时刻保持警惕。不要开啓任何可疑电邮。经常检查电邮附件的副档名–开啓电邮附件时务须小心,切勿开啓副档名为“pif”、“exe”、“bat”、“cmd”、“vbs”的附件。提供敏感的个人或账户资料时应时刻保持警惕–银行及金融机构甚少以电邮方式索取你的个人或账户资料。如有怀疑,应向相关机构查询。避免直接点击连结-切勿直接点击来历不明、电邮或社交媒体所载的URL连结,亦切勿依赖搜寻器结果,而没有核实银行或金融机构的网站的真实性。以人手方式输入URL位址或通过已加入书签的连结浏览常用的网站或金融机构网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