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4_2025学年高中历史学习与探究之二:近代中日改革成败之比较_历史习作展示1教学教案人民版选修1.doc

2024_2025学年高中历史学习与探究之二:近代中日改革成败之比较_历史习作展示1教学教案人民版选修1.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学习与探究之二:近代中日改革成败之比较——离心力与向心力

教材版本: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学时:1学时

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达成

(1)运用时空定位,知道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和过程;

(2)通过客观评价中日两场改革,培育学生合作探究的力量;培育学生正确、全面客观、多角度评价历史大事力量。

(3)通过探究本课,学生能从中体会社会进步与民族进展的困难和曲折性,生疏到转变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和民族独立在实现真正近代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重点: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的缘由

难点:从比较中分析中日改革的离心力和向心力,体悟我国在近代化道路上的曲折和困难,并从中吸取历史教训

学情分析:本课是一轮复习课,本节学问学生已经学过,但对学问点已经有所遗忘,同时对问题理解的不够到位。在教学中留意对重点学问的深入剖析,帮忙学生生疏中日改革发生的必定性,通过中日近代改革成败的比较,理解中国戊戌变法的离心力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向心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以古鉴今。

教学过程:

【导入】已经过去的2018年是日本明治维新150周年,也是中国版维新即戊戌变法其次个甲子。日本因明治维新由弱变强,走上武力崛起之路,中国却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和梦醒者。在我国,有关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争论硕果累累,为我们深入探究本课供应丰富的材料,但仍有若干问题值得再思考。现在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一起走近这两场改革。

一、【阶段特征】19世纪下半叶的世界、日本和中国

【展现】日本封建等级示意图和中国时局图回忆时代背景

【教师】从表格中可以看到19世纪下半叶的时代背景,工业文明引领着时代的潮流。但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闭关锁国的日本和农耕文明的中国又面临着怎样的危机?

【展现】

请同学们依据这一规律关系,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背景。

【学生】分析,点出关键词

【教师】展现近三年高考改革史选做题分析争论,同学们应当重视阶段特征的分析

【教师】19世纪下半叶,中日两国在被迫开国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日本发出了“与万国并立”的口号,中国的统治者意识到危机四伏,在巨额代价、巨大教训面前,选择了变革的道路。请同学们结合所学学问,完成表格填写。

二、学问回忆: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内容

回忆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内容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两者改革的背景和内容上相像,中国学习日本进行变法,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快速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成为亚洲唯一一个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也成为第一个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国家。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促进明治维新成功的缘由是什么?我们如何推断一场改革是否成功?

【教师】分析改革成败的缘由要四看:⑴看当时历史进展的潮流或趋势;⑵看当时新旧势力的力气对比;

⑶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正确;⑷看改革者的素养如何。此外,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改革还要看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一起观看视频结合所学,分析明治维新成功的缘由。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归纳】历史潮流:日本资本主义有了相当的进展;力气对比: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实力较强;政策措施:破旧立新、与时俱进,实施全面、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改革者素养: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级武士充当领导;天皇掌控全局;国际环境:列强集中力气侵略中国,客观上使日本有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过渡】我们再将目光转向中国,甲午兵败后的中国官绅精英一改对日本的偏见,从“同光中兴”的虚幻和“天朝大国”的文化自大心理中糊涂。清王朝内部以及当时社会已然消灭变革形势,一些封疆大吏如荣禄、张之洞、刘坤一、陈宝箴等在地方上兴办大量学习西方的实业。主流文化正静静地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加上,经过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数年的呼吁与奔驰,变法舆论已成气候,俄日两国成为变法图强的仿照样板。康有为认为“俄远而治效不著,文字不同也”;日本则距中国“至近”,“文字犹吾文字也”,他乐观推测学习日本治效可三年而成。康有为奏告光绪帝:“《诗》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哉觇国,正不妨以强敌为师资也!”但是戊戌变法却最终失败了,戊戌变法为何会消灭“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相背离的结果?我们一起通过材料分析

三、【史料探究】据材料思考,导致康有为等维新派犯急于求成的主观失误的因素有哪些?【角度:宏观(阶级局限)、中观(派别特点)、微观(个人因素)】

材料1: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教师】材料1:资产阶级脆弱性和妥协性(宏观)

材料2:外衅危迫,分割迭至,急宜准时发愤,革旧图新,以少存国祚……(否则)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行得矣。——康有为《上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9****257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