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DB34/TXXXX-2025
DB34/T××××-2025
PAGE4
PAGEI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2025-××-××实施2025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2025-××-××实施
2025-××-××发布
智慧交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EvaluationIndexSystemfortheDevelopmentLevelof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
(征求意见稿)
DB34/T××××-2025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ICS93.080
CCSP66
PAGEI
目次
TOC\o1-2\h\z\u182631范围 1
4959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84283术语和定义 1
278504总体要求 1
212205总体原则 2
76626评价指标体系 2
237496.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2
294366.2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 2
309296.3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3
311247评价要求 4
27718附录A 5
18221附录B 6
10163附录C 7
PAGE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提出。
本文件由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归口。
本文件主要起草单位: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安徽省港航集团有限公司、淮北市交通运输局、铜陵市交通运输局、六安市交通运输局、安徽省公路学会、安徽省智能交通协会、合肥交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合肥工业大学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沈国栋、黄淼、虞叶东、邹娇、王庆江、蒋卫、程青林、梁碧、张杰、耿强、章竹阳、赵翔、张卫华、李潜、袁学鹏、魏嘉、许昭、黄贵清、杨海霞、白琳、刘朝斌、谢黎明、谢晓琳、许绍斌、杨伟、林潇、朱震、王星星。
DB34/TXXXX-2025
PAGE
PAGE4
PAGE
PAGE15
智慧交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智慧交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术语和定义、设立原则、指标体系等。
本文件适用于省域、区域智慧交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方案的拟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导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评价指标evaluationindicator
表征评价对象的可测量、可判定的特性。
注:评价指标可能是定量的或定性的。定量的评价指标表征评价对象的可测量特性,定性的评价指标表征评价对象的可判定特性。
3.2
无量纲化nondimensionalize
将不同量纲的指标转化为无量纲指标以进行比较分析的方法。
4总体要求
4.1智慧交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应围绕交通强省、科技强省的建设目标,对标国家要求,突出省域特色,通过差异化指标设计体现安徽特色,查找智慧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客观评估智慧交通发展进程,加快建设智慧交通。
4.2根据评价空间范围的不同,智慧交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可分别开展省域、区域评价。省域评价应聚焦综合、系统性的智慧交通体系发展情况,设置可量化、可跨省对比的指标,注重横向对比,关注纵向对比。区域评价应体现区域差异化特点,参考指标体系,酌情选择,开展评价。
5总体原则
5.1科学性
评价指标设置应科学合理,遵循智慧交通系统理论和方法,应客观、准确地反映智慧交通发展水平,具备横向可比性与纵向延续性。
5.2系统性
指标体系构建应采用分层递阶结构,各层级间应保持严密的逻辑关联性。
5.3可操作性
评价内容应便于数据采集、计算和分析,定性指标应建立标准化量化规则,定量指标应明确数据采集口径与计算方法,并应适应不同发展阶段需求。
5.4导向性
指标体系构建应紧密结合智慧交通发展战略规划与政策导向,通过指标权重配置引导要素资源向创新驱动、新基建、安全韧性、绿色低碳等关键环节集聚。
5.5动态性
应建立指标动态管理机制,明确评估修订条件。指标体系应根据智慧交通发展情况,新增前瞻性指标,进行动态调整和完善。
6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