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SIR勒幡
赶黄草(PenthorumchinensePursh)又名水杨柳、水泽兰,为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扯根菜属(Penthorum)
植物,其主要然产地分布于我国云贵川地带。据史料记载,赶黄草最早可追溯到明代的《救荒本草》。赶黄草性温味
甘,归肝、肾经,常以整草入药,且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退黄化湿、活血散瘀等功效。在现代营养学研究中,因其
具有多种生理活性而备受关注。近年来对赶黄草的研究主要以化学成分、功能活性、药理毒理和临床应用为主。
赶黄草在民间中早已有多年的食用历史,但赶黄草在2020年才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批准为新资源食品。卢馨
等⑴在一项关于赶黄草食用历史的调查报告表明,在四川泸县,食用赶黄草的人群占总人群的33.6%O居民日常食用赶
黄草的方式主要为泡茶或泡酒喝和当新鲜蔬菜食用,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清热解毒、保肝利胆;食用频数为3.5〜4.0次
/月;并且在使用后,居民无不良反应现象。张凤梅等[2]调查了四川古蔺县居民食用赶黄草情况。结果表明,当地居民食
用赶黄草的比例为4.61%,且赶黄草种植区域的食用比例明显高于非产区的食用比例。目前,尚未有报道宣称食用赶
黄草有安全风险,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要求赶黄草食品安全指标按照我国现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茶叶的规定执
行。
目前关于赶黄草的生理活性研究进展及其在健康食品中的应用很少得到归纳总结。因此,本文针对赶黄草的生理
活性功能和相关分子作用机制进行整理分析,并总结赶黄草在健康食品领域的应用现状,旨在为赶黄草在健康食品领域
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1赶黄草植物化学活性成分
植物活性物质是由植物体内糖类物质经糖代谢等次级代谢途径产生的重要产物,在植物体中具有抵抗恶劣环境的
作用。赶黄草活性物质提取溶剂主要是以水或梯度乙醇为主。LU等[3]通过95%乙醇、0%乙醇和水提取赶黄草,再将
0%乙醇提取物用石油酰、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分离得到不同馅分。结果表明,在抗氧化和抗肝癌活性上,乙醇提取
物大于水提取物,且0%乙醇提取物中乙酸乙酯部分具有最高的活性;在乙酸乙酯馅分中分离出谷笛醇、搠皮素、
PGHG和ThA4种单体。
在单体活性物质方面,前人研究中,已从赶黄草中分离出类黄酮和糖<28种、有机酸9种、香豆素和木脂22种、
多酚18种、其他(B-谷笛醇、熊果酸等)11种,共计88种化学成分。其中,赶黄草的主要化学成分有以下几种[4]。
①黄酮(昔)类,包括搠皮素、搠皮昔、异搠皮昔、搠皮素30-阿拉伯糖昔、芦丁、山奈酚、阿福豆首、乔松素、山姜
素--0-葡萄糖昔和赶黄草首等。②三菇(昔)类及笛体类,包括羽扇豆醇、桦木酸、乌苏酸和熊果酸等。③挥发油,包
括癸酸乙酯、十二酸乙酯、十三酸乙酯、月桂酸甘油酯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④有机酸类,包括2,4,6-三羟基苯甲酸、
没食子酸、原儿茶酸、香草酸、诃子次酸和肉豆蔻酸等。⑤苯丙素类,包括东苣若素、东直若内酯、(+)-杜仲树脂酚、
(+)-丁香脂素和赶黄草酮(A、B、C、D)等。⑥微量元素,包括铜、铁、镒、锌、钙、镁、倍和镣等。
2赶黄草生理功能活性研究
2.1护肝作用
近20年来,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肝病患者的数量急剧增加。截至2020年底,我国约有4.4亿人受肝病
影响,主要疾病有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和非酒精性)和肝损伤。然而,目前只有少数有效、经济和安全的药物
可用于预防肝病。巳有研究宣称赶黄草在肝病预防治疗方面具有一定作用,可作为潜在的治疗药物。
病毒性肝炎指由一种或多种肝炎病毒引起机体肝脏病变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孙其山等[5]采用随机对照方法进行了
中药临床试验,研究赶黄草产品(肝苏颗粒)对肝炎的作用,发现其不仅对乙型肝炎有效,而且对甲型、丙型和戊型肝
炎也有效。CAO等[6]发现赶黄草抑制CYP2E1介导的氧化应激和通过激活Nrf2/HO-1途径增强氧化剂防御系统来保
护慢性乙醇诱导的肝损伤。因此,国内多项研究表明赶黄草治疗酒精性脂肪肝具有明显的效果。与酒精性脂肪肝
(AlcoholicLiverDisease,ALD)不同的是,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非因
酗酒导致的脂肪肝疾病。研究发现,NAFLD在形成过程中,会伴随着体内氧化应激作用增强、炎症介质上调和细胞凋
亡失调等变化。GUO等[]用游离脂肪酸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