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一);第一节心搏骤停;二、原因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两大类
(一)心源性心搏骤停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急性冠状动脉供血局限性
急性心肌梗死
2、心肌病变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原发性心肌病
3、积极脉疾病积极脉瘤破裂,夹层动脉瘤,积极脉发育异常,如积极脉瓣狭窄。;(二)非心源性心搏骤停
1、呼吸停止
气管异物、烧伤或烟雾吸入,溺水和窒息
巴比妥类等药物过量、头部外伤
2、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严重失调
严重血钾过高、过低
血钠和血钙过低、过高
酸中毒
3、药物中毒或过敏
洋地黄类、喹尼丁
苯妥英钠、氨茶碱、氯化钙、利多卡因
青霉素、链霉素、血清制剂;4、电击、雷击或溺水
5、麻醉和手术意外
呼吸道处理不妥、麻醉剂量过大、肌松药使用不妥、低温麻醉温度过低、心脏手术。
6、某些诊断性操作如血管造影、心导管检查等。
(三)导致心搏骤停的病理生理基础
心肌收缩力减弱
冠脉灌注局限性
心输出量减少
心律失常
这些环节互相影响,互相转换,而导致心搏骤停。;三、类型
根据心脏活动状况及心电图体现,分为三种类型。
(一)心室颤动(室颤)
占心搏骤停患者的72%~80%。
心室肌发生不规则、迅速、不协调的颤动。
心电图体现为QRS波群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一、不规则的室颤波,频率为每分钟200~400次。
多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初期或严重心肌缺血,也可见于外科心脏手术后。复苏成功率最高。;(二)心电-机械分离
占心搏骤停患者的10%。
心肌仍有生物电活动,出现断续、缓慢、微弱、不完整的“收缩”状况。
心电图上出现宽而畸形、振幅较低的QRS波群,频率在20~30次/分。
多见于严重心肌损伤的成果,如左心衰竭终期体现,也可见于心包填塞、张力性气胸等。;(三)心脏停搏
又称心室静止,占心搏骤停患者的18%。
心房、心室肌完全失去电活动能力。
心电图上无房室激动波出现,呈一直线或偶见P波。
多见于麻醉意外、外科手术及其他疾病导致缺氧、酸中毒、休克等。;四、临床体现
1、意识忽然丧失或伴有短暂抽搐;
2、大动脉(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脉搏扪不到,血压测不出;
3、心音消失;
4、呼吸断续,呈叹息样,后即停止;
5、瞳孔散大;
6、面色苍白兼有青紫。
五、诊断
最可靠而出现较早的临床征象是意识忽然丧失伴有大动脉(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此两种征象存在,心搏骤停的诊断即可成立。;第二节心肺脑复苏;一、基础生命支持(BLS);(一)判断心搏、呼吸骤停
①有无自主呼吸,将耳部贴近患者口鼻,听有无呼气声,感觉有无气流,看有无胸廓起伏。
②有无意识,轻拍并呼喊病人,若无反应即可鉴定意识丧失。
③同步手触摸喉结再滑向一侧颈动脉搏动点,若颈动脉搏动也消失,即可鉴定心搏骤停。
观测有无头颈部外伤,对伤者尽量防止移动,以防脊髓深入损伤。;(二)患者体位
将患者头、肩和躯干作为一种整体同步翻转成仰卧位,双臂置于躯干两侧,身下垫硬木板。
(三)畅通气道(A)
人工呼吸的首要环节是开放气道。
1、将患者仰卧,头偏向一侧,松解衣领及裤带,挖出口中污物、假牙及呕吐物等。
2、按仰面抬颈法、仰面举颏法、托下颌法等措施开放气道。;仰面抬颈法:患者平卧,救护者一手抬起患者颈部,另一手以小鱼际肌侧下按压患者前额,使其头后仰,颈部抬起。
仰面举颏法:患者平卧,救护者一手置于患者前额,手掌用力向后压以使其头后仰,另一手的手指放在靠近颏部的下颌骨的下方,将颏部向前抬起,使病人牙齿几乎闭合。
托下颌法:患者平卧,救护者用两手同步将左右下颌角托起,一面使其头后仰,一面将下颌骨前移。
怀疑患者头、颈部创伤,采用托下颌法。;3、将口咽部异物彻底清除
一手大拇指和其他手指抓住患者的舌和下颌,另一手食指伸入患者口腔深处直至舌根部,掏出异物。
有条件者,用指套或指缠纱布,清除口腔中分泌物。;(四)人工呼吸(B)
人工呼吸是用人工措施借外力推进肺、膈肌或胸廓的活动,使气体进入或排出肺脏,以保证机体氧的供应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1、口对口人工呼吸
借助术者用力吹气的力量,把气体吹入患者肺泡,使肺间歇性膨胀,以维持肺泡通气和氧合作用,减轻机体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2、口对鼻人工呼吸
合用于口周外伤或张口困难者。
术者深吸气后以口唇紧密封住患者鼻孔周围,用力吹气,同步将患者颏部上推,使上下唇合拢,呼气时放开。;3、口对口人工呼吸措施
患者仰卧,松开衣领、裤带。
开放气道,用压前额那只手的拇指、食指捏紧患者鼻孔,防止吹气时气体从鼻孔逸出。
救护者深吸一口气,双唇紧贴患者口部,用力吹气,使患者胸廓扩张。
吹气毕,救护者稍昂首并侧转换气,同步松开捏鼻孔的手,让患者的胸廓和肺依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