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氨》
新乐市第一中学丁冬梅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河北省新乐市第一中学的老师丁冬梅,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一第86页《氨》。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全面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氨是氮族元素的一种重要化合物,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它是氮肥工业的基础,也是制造铵盐、硝酸、纯碱的重要原料,还是重要的制冷剂.而且氨是唯一的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的气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非金属元素的知识体系。
2、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元素氧化物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了解了一些非金属元素氢化物的水溶液的酸性和还原性。具备了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理论知识.还掌握了一些基本实验技能.
但是学生在学习和探究非金属元素的全面性质上没有形成适当的方法和思路。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氮肥的内容并不熟悉。为此,教材在编写时,特别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呈现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学习氨气、氨水、铵盐的性质,来顺利的理解氮肥的制取、性质和使用方法。以此为契机,我在教学中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使学生形成系统的方法和思路,来掌握非金属元素氢化物的知识。
为了能让学生顺利的理解氮肥的制取、性质和使用方法。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把原教材进行灵活的调整.力求体现新知识的层次与深度。将氨气、氨水、铵盐的性质揉合贯穿于情境创设的每一个环节中。依据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以及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实验室制法以及铵盐的主要性质和铵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提高应用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氨气、铵盐性质的探究,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和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②通过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③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操。
4、教学重点、难点:氨的性质,铵盐的性质.
接着说说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5、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化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基础之上。对于高一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比较积极,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基础,但缺乏生活经验和常识。多数学生操作、思考、口述、未能很好的有机结合,缺乏有序性和准确性。针对这种情况,我注重丰富学生对氮肥的感受和认知,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采用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获得知识。
6、说学法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于模仿和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中感知科学的探索过程.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程序
新课程理念“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应用”;
设景激趣导入新课:诺贝尔奖是我们每个人梦寐以求的荣誉,只有极少数的科学家能够获此殊荣.1918年,当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德国化学家哈伯时,受到了各国科学家的猛烈抨击,更激起世界人民的愤怒。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学完这节课就明白了.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本课的学习上.接下来,我向学生展示饥荒图片和大丰收图片对比。使学生了解氮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这时,同学们意识到氨的合成能促进粮食生产。那么,氨如何能促进粮食生产呢?氮是植物体内蛋白质、核酸、叶绿素的组成元素。自然界的固氮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为了能有充足的粮食,我们必须进行人工固氮。(在合成氨研究屡屡受挫的情况下,哈伯知难而进,对合成氨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和实验,终于在1908年7月在实验室用N2和H2在600℃、200个大气压下合成氨。
工业合成的氨气能否作为氮肥直接施给农作物呢?这是本节课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了解氨的性质。同学们根据我提供的一试管氨气,亲身体会和感受氨气的物理性质。同学们总结出: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氨分子四处散逸,肯定不能直接施给农作物。
那么如何将氨气转化为能被农作物吸收的氮肥呢?同学们首先想到的是,将氨气直接溶于水。那么氨气能溶于水吗?这就很自然的提出本节课的第二个问题.
根据这个问题,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