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草船借箭三国故事之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著名典故老师:XXX时间:202XBORROWINGYOURENEMYSARROWS
目录CONTENTS故事背景故事内容故事总结BORROWINGYOURENEMYSARROWS三国故事
故事背景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著名典故第壹章BORROWINGYOURENEMYSARROWS三-国-故-事
故事背景《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这部小说写的是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故事。书中的许多故事如“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空城计”,广为流传。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我是罗贯中三国故事
故事背景北魏:曹操打败西蜀:刘备诸葛亮攻打联合三国形势图东吴:周瑜鲁肃
故事内容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著名典故第贰章BORROWINGYOURENEMYSARROWS三-国-故-事
故事总结曹操的军队来到了长江北岸的赤壁,准备渡过长江进攻吴国。周瑜带领军队驻扎在长江的南岸防守。大家都说诸葛亮聪明、计谋多。周瑜心里很不服气。这次周瑜想趁机给诸葛亮出个难题,完不成的话诸葛亮就要丢脸了。01草船借箭的故事起因02周瑜对诸葛亮说:“在水上打仗需要用箭,麻烦先生在十天内打造十万支箭。”诸葛亮说:“军情紧急,我只用三天就能办好!如果不能完成任务,我愿意受到惩罚。”
故事总结草船借箭的准备过程周瑜听了十分高兴,因为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一定完不成。于是要求鲁肃拖延,不给足材料,又让鲁肃去打听消息,回来禀报他。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请鲁肃私自为他拨十二条快船,每条船配三十名军士,又照诸葛亮说的,为他备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又派人在船的两边立上很多草人,等他调度。然后让鲁肃为他保守秘密。
故事总结草船借箭的经过两天过去了,诸葛亮什么都没有干。到了第三天晚上,诸葛亮把鲁肃邀请一起上船喝酒。他让人把二十条船连在一起,向着北岸曹操的营地划去。这天晚上的雾非常大,稍微远一点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快到曹操军营的时候,诸葛亮命令船上的士兵一起击鼓呐喊。鲁肃生怕曹操派兵出来迎战,吓得呆坐着,诸葛亮只是笑着劝他喝酒。
故事总结草船借箭的经过曹操以为周瑜过来进攻了,雾里看不清楚敌军有多少,不敢轻易出兵,只是命令弓箭手不停地向对方射箭。很快,二十条小船的草人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下令撤退,曹操发现的时候已经晚了,二十条小船快速的回到了南岸。原来,诸葛亮善于观察天气,知道这个时候会有一场大雾。
故事总结草船借箭的结局天亮了,诸葛亮的二十条船准备离去,当然,每条船上都插满了箭,早就超了十万支。周瑜知道了,长叹一声“哎——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故事总结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著名典故第叁章BORROWINGYOURENEMYSARROWS三-国-故-事
故事总结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知天文识人心懂地理
故事总结草船借箭的成功因素三天后江上有大雾三天后江上有大雾曹操多疑不敢出兵兵擂鼓虚张声势,引敌射箭刮西北风,使船回去顺风顺水
感谢欣赏演示完毕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著名典故老师:XXX时间:202XBORROWINGYOURENEMYSARROWS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初级会计职称考试教材《经济法基础》.pdf VIP
- 《运筹学》考试题及其答案.docx VIP
- 开题报告:人工智能赋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自动监测及应用研究.docx
- 2024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pdf VIP
- 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护理PPT课件.pptx VIP
- 国家开放大学《创新思维训练与方法》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pdf VIP
- 初中语文作文写作策略指导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IATF16949最新内审检查表整套.xls VIP
-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石室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数学试卷及参考答案.pdf
- 重庆医科大学2022-2023学年《细胞生物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附参考答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