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023年《暮江吟》教案(15篇)
《暮江吟》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运用上节课自学古诗的方法自学本课的古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关键】:
重点:灵活运用自学古诗的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
关键: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善于与别人交流。
【教具准备】:
1、学生比较熟悉的古诗画面。
2、古琴曲。
【教学内容】: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交流上节课布置的作业古诗配画。
2、板书本节课要学习的古诗《暮江吟》的课题。
3、解释课题,交流对白居易的了解。
二、初读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生字。
2、检查对三个生字瑟、残、吟的.认读情况。第一遍带着拼音读,第二遍去掉拼音读。
三、细读
1、学生小组内交流课前预习情况,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义。
2、图诗结合,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意思。
3、班内交流。
四、美读
1、配乐范读,启发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学生练习朗读。
3、配乐,指名感情朗读。
4、加表演动作,背诵古诗。
五、巩固
用抢答方式,理解诗中的加点字的意思。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3、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知君。
六、延伸
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召开一个古诗朗诵会,把自己会背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七、布置作业
向学生推荐《唐诗三百首》
《暮江吟》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并能有感情地朗读。通
过学习,能归纳出学习古诗的方法。
2、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时的愉悦心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积累写景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诗导课题
1、看图背诗,激发兴趣。
课前,我们先来玩个游戏——看图猜诗。大屏幕上会出现几幅图,请你们仔细观察、想
象回忆,看看它们分别是哪些古诗里所描写的景色。
课件分别出示古诗《舟过安仁》、《咏柳》、《忆江南》的插图。指名学生看图背诗。
2、找共同点,引出诗题。
(出示《暮江吟》的插图)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中描写的景色。这首古诗的题目是
《暮江吟》。(板书课题,齐读。)
3、生探古诗题意。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名诗。诗歌作于公元822年。这一年,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
一路上,他为自己离开了腐败的朝廷,离开了京城感到十分的轻松愉快。游山玩水,走到一
处,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便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山水风景诗。那这首诗描写的什么时候、
什么地方的景色呢?我们来看看能不能从诗题中找到答案。
看诗题,指名回答。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诗人在傍晚时分来到江边,看到美丽的景色就陶醉其中、诗兴大发,
就脱口吟诵出这首古诗。
4、诗人在江边吟什么呢?(课件出示背景图片和全诗)——师配乐范读。
二、初读感诗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正音、评价。
3、词义理解:翻开书,看看从书上的注释中你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还有哪些词你不
理解?(学生自由发言,师相机指导)
残阳——快落山的太阳,夕阳。
瑟瑟——本是绿宝石的名称,诗中指碧绿的颜色。用来形容没有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
呈现的颜色。
(指导看图)而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是什么颜色?(红色)所以江水一半是——(生)绿色,
一半是——(生)红色。
可怜——可爱,令人爱惜。今义:令人怜悯。用“可爱”代替“可怜”,即“可爱九月
初三夜”,用现代的话怎么讲?
想一个感叹句——可爱的九月初三夜啊!九月初三夜真可爱啊!
九月初三——指农历九月初三,这时已进入深秋季节。(九月初三这深秋的夜晚为什么
这么可爱?大家看到最后一句诗……)
真珠——珍珠。古时写“真珠”,就是珍珠的意思,但我们现在要写成“珍珠”。
4、诗意理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