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ppt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大事年表011036年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苏轼降生。021054年娶王弗。031057年21岁高中进士,母丧,服孝041059年举家前往京都,苏迈降生。05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061061年任凤翔府判官。071064年任职史馆。081065年妻丧。091066年父丧;服孝1068年娶王闰之(王弗之堂妹)。1069年返京;任职史官。1070年苏迨降生。1071年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1072年苏过降生。1073年收留王朝云。1074年38岁任密州太守。1076年40岁任徐州太守。1079年43岁任湖州太守;入狱。(乌台诗案)1080年谪居黄州,担任黄州团练副使。1084年往常州。1085年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1086年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年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1年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年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年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年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96年朝云去世。

1097年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

1101年,北返;往常州;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逝世,享年66岁。1102年,即崇宁元年六月葬于汝州郏城钓台乡上瑞里。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翻新出奇的议论文;叙事、抒情、说理三种功能完美结合的叙事记游之文;神妙的笔记小品。苏轼散文的思想是主张:文、道并重。也就是说,苏轼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但他认为散文艺术具有其独立的价值,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他常用迂回的方法,肯定文学在表现作者的生活情感、人生体验和哲理思考方面的作用,肯定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创造的价值。他指出写作如古人所言,是“有所不能已而作者”,是“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江行唱和集序》),是“有所不尽,如茹物不下,必吐出乃已”(《密州通判厅题名记》)他对文学的艺术性是相当重视的。一般古文家常引用孔子所说“辞达而已矣”一句,反对在文章写作中的艺术追求,苏轼则说:“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苏轼《答谢民师书》)他把“系风捕影”般的“求物之妙”这种以个人内在感受为基础的很高的艺术境界作为“辞达”的要求。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他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化,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1“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汩汩滔滔,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苏轼《答谢民师书》)2在散文写作方法方面,他既反对“浮巧轻媚,丛错采绣”之文,即外表华丽而缺乏内涵的文章,也反对“怪僻而不可读”之文,即怪异艰涩而难以理解的文章。苏轼最重视的一点是“以意为主”。“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何蘧《春渚纪闻》卷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9****68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