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小麦干热风诱发病害作用机制及多种强效防治技术总结
摘要:本文聚焦小麦在干热风胁迫下的病害问题,阐述干热风形成机制、对小麦生长危害及引发的主要病害,详细剖析物理、化学、生物、农业等多层面防治技术原理与操作要点,强调综合防治策略构建。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实用技术指导,提升小麦干热风病害防治水平,保障小麦产量与质量稳定,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麦;干热风;病害防治;综合技术;农业生产
小麦作为全球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与质量关乎粮食安全大局。干热风作为小麦生长关键期频发的气象灾害,具有高温、低湿且伴有一定风力的显著特征。在干热风侵袭下,小麦植株生理机能紊乱,水分快速散失,光合作用受阻,生长发育严重受阻,进而导致小麦自身抵抗力下降,多种病害乘虚而入。据统计资料显示,干热风频发地区小麦因病减产15%~30%,严重时甚至更高。因此,深入探究小麦干热风影响下的病害防治技术,对稳定小麦生产、保障粮食供应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紧迫性与深远战略意义。
1干热风对小麦生长及病害诱发的作用机制
1.1干热风的气象特征与形成因素
干热风通常出现在小麦生长中后期,主要表现为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气象组合。一般日最高气温可达30℃,甚至部分地区超过35℃,空气相对湿度骤降至30%以下,风力多维持在3~4级。其形成受多种因素交织影响,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大陆腹地的平原地区,因远离海洋调节,气候大陆性特征显著,春夏交替之际,太阳辐射强烈,地面快速升温。加之该时段降雨稀少,土壤水分蒸发量大,空气湿度急剧降低。同时,受大气环流异常影响,高空下沉气流盛行,气流下沉过程中绝热增温,进一步加剧了高温态势,诸多因素相互叠加,催生了干热风灾害。
1.2干热风对小麦生理过程的干扰
当干热风来袭,小麦植株遭受高温炙烤,叶片气孔为减少水分散失而被迫关闭,蒸腾作用受阻,水汽交换失衡,致使细胞内水分严重亏缺。叶绿体结构在高温胁迫下受损变形,光合色素降解,光合酶活性降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与暗反应进程紊乱,光合产物合成大幅减少。与此同时,呼吸作用却因温度升高而异常增强,消耗大量有机物质,造成植株体内能量亏空、养分供应不足。另外,植物激素系统失衡,脱落酸大量合成并积累,加速叶片衰老、脱落,整体生长发育进程受阻,小麦植株从生理机能层面陷入困境。
1.3易诱发的小麦病害类型及发病机理
干热风削弱小麦抵抗力后,多种病害极易滋生。白粉病便是常见的一种,其病原菌为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干热风致使小麦叶片表皮细胞受损,白粉病菌孢子借助风力飘散,精准附着于受伤部位,在适宜的温湿度下迅速萌发,菌丝侵入叶片组织,通过汲取细胞内养分不断蔓延。锈病同样高发,条锈病菌、叶锈病菌等在干热风营造的环境下,利用小麦植株体内紊乱的营养流,突破表皮防御,在叶片、茎秆上形成锈色孢子堆,破坏组织结构,阻碍光合作用与物质运输。还有赤霉病,干热风期间降雨或高湿度时段,镰刀菌大量繁殖,穗部受侵染后,不仅影响产量,其产生的毒素还威胁粮食安全,病害一旦暴发,小麦生产将面临严峻考验[1]。
2物理防治技术
2.1灌溉降温增湿技术
灌溉是应对干热风物理防治的关键举措。在干热风来临前,依据气象预报精准把握时机实施灌溉至关重要。提前让土壤充分吸水,含水量以田间持水量的70%~80%为宜,此时土壤如同巨大的“蓄冷池”,凭借水的高比热容特性,在高温侵袭时吸收大量热量,有效降低田间气温。同时,水分蒸发可显著增加空气湿度,减缓小麦植株的水分散失速率,维持细胞膨压。针对不同土壤质地,灌溉策略需因地制宜,沙壤土保水性差,应采用少量多次的灌溉方式,每次灌水量控制在30~40立方米/亩,以防积水下渗过快;黏土则需适当提前灌溉,且灌水量可比沙壤土稍多,保证水分均匀渗透至耕作层,确保小麦根系在干热风期间能持续从土壤中汲取水分,维持正常生理功能。
2.2防风屏障构建技术
在麦田周边合理构建防风屏障能极大减轻干热风危害。防风林带作为常见形式,其树种选择颇有讲究,宜选用杨树、柳树等速生高大乔木,与紫穗槐、花椒等灌木搭配,形成高低错落的立体防护结构。林带走向应与当地盛行风向垂直,宽度依据风力强度、防护范围确定,一般为10~20米。在风力较小区域,防风网也是经济实用之选,选用高强度、耐腐蚀的聚乙烯材质,孔隙率维持在30%~40%,既能有效降低风速,又可保证一定通风透气。安装时,防风网高度距地面2~3米,确保能拦截干热风主流,削弱风力对小麦的直接冲击,减少叶片机械损伤与水分过度蒸腾,为小麦生长营造相对平稳的小气候环境[2]。
2.3平衡施肥喷施技术
平衡施肥在物理防治中起着固本培元的作用。依据小麦不同生长阶段精准调配肥料养分比例,基肥阶段注重有机肥与氮磷钾复合肥搭配,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增强保肥保水能力,氮、磷、钾按1∶0.5∶0.8的比例施用,满足前期生长骨架构建需求。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农业经济管理赋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及针对性优化路径.docx
- 小河口五味子绿色优质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的实践经验综述.docx
- 板栗苗木繁育及丰产栽培关键技术具体操作建议.docx
- 广西地区甘蔗种植技术的高效应用与田间管理措施的实施.docx
- 苹果高标准矮化密植栽培管理技术及其实践应用中的注意事项.docx
- 杨树生长过程中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强化防治技术探究.docx
- 湿地松人工林病虫害防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docx
- 红松种植中几种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方法的合理运用分析.docx
- 基于林业病虫害发生特点的生态防治措施综合论述.docx
- 杨树种植中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及多种高效防治措施探讨.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