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地铁保护监测技术方案
??一、项目概述
(一)项目背景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地铁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和运营对周边环境和既有设施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为确保地铁的安全运营以及周边受影响区域的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等设施的安全,特制定本地铁保护监测技术方案。
(二)监测范围
本监测范围涵盖地铁沿线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地下管线以及地铁结构本身。具体范围根据地铁线路走向、地质条件、周边环境复杂程度等因素综合确定,以确保能够全面监测到可能受到地铁施工或运营影响的区域。
(三)监测目的
1.及时掌握地铁沿线周边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等设施在地铁施工及运营过程中的变形情况,评估其安全性。
2.为地铁建设和运营单位提供准确的监测数据,以便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避免对周边设施造成损坏。
3.通过监测数据分析,总结地铁施工及运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规律,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二、监测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20)
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
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9112013)
4.地铁设计文件及相关技术资料
5.与本项目相关的其他国家和地方规范、标准
三、监测内容与方法
(一)建(构)筑物监测
1.沉降监测
监测点布置:根据建(构)筑物的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及周边环境等因素,在建筑物的四角、纵横墙交接处、沉降缝两侧、基础的主要受力部位等位置布置沉降观测点。观测点应牢固可靠,便于长期观测。
监测方法:采用水准仪进行测量,水准仪的精度应不低于DS05级。每次观测应在相同的观测路线、相同的仪器和观测方法下进行,以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2.倾斜监测
监测点布置:在建筑物的顶部和底部设置倾斜观测点,顶部观测点应位于建筑物的最高点或便于观测的位置,底部观测点应位于建筑物的基础或稳定的地面上。
监测方法:采用全站仪或电子水准仪进行测量。全站仪测量时,应在建筑物的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上进行观测,通过测量建筑物顶部和底部观测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和高差,计算建筑物的倾斜度。电子水准仪测量时,可通过测量建筑物不同高度处的沉降差,再结合建筑物的高度,计算倾斜度。
3.裂缝监测
监测点布置:对建(构)筑物已出现的裂缝进行编号,并在裂缝的两端及中间位置设置裂缝观测点。观测点应采用油漆、石膏等材料进行标记,确保标记牢固、清晰。
监测方法:采用裂缝观测仪或卡尺等工具进行测量。定期测量裂缝的长度、宽度和深度,并记录裂缝的发展变化情况。对于重要的裂缝,可采用摄影测量或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进行详细监测,获取裂缝的三维形态和变化情况。
(二)地下管线监测
1.沉降监测
监测点布置:根据地下管线的类型、材质、走向及埋深等因素,在管线的关键节点、分支处、与其他地下设施交叉处等位置布置沉降观测点。对于刚性连接的管线,观测点应直接设置在管线上;对于柔性连接的管线,观测点可设置在管线附近的地面上,但应确保能够准确反映管线的沉降情况。
监测方法:采用水准仪或全站仪进行测量。对于深埋管线,可采用分层沉降仪进行监测,通过测量不同深度土层的沉降情况,间接获取管线的沉降信息。
2.位移监测
监测点布置:在地下管线的两端及中间位置设置位移观测点,观测点应与管线的轴线平行。对于管径较大或重要的管线,可在管线的两侧对称布置观测点,以全面监测管线的位移情况。
监测方法:采用全站仪或位移传感器进行测量。全站仪测量时,通过测量观测点的坐标变化,计算管线的位移量和位移方向。位移传感器测量时,可实时监测管线的位移变化情况,并将数据传输至监测系统。
3.应力监测
监测点布置:对于压力管道或重要的地下管线,可在管线上设置应力传感器,监测管线的应力变化情况。应力传感器应安装在管线的受力较大部位,如弯头、三通等位置。
监测方法:采用应变片或光纤传感器等技术进行测量。应变片通过测量管线的应变变化,间接计算应力值;光纤传感器则利用光纤的应变传感特性,实时监测管线的应力分布情况。
(三)地铁结构监测
1.沉降监测
监测点布置:在地铁车站、区间隧道的结构顶板、底板及侧墙上设置沉降观测点。观测点应均匀分布,间距不宜过大,一般为1020m。对于重要的结构部位,如车站的出入口、通风口、换乘节点等,应适当加密观测点。
监测方法:采用水准仪进行测量,测量精度应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
2.位移监测
监测点布置:在地铁结构的关键部位,如车站的柱、梁、墙等位置设置位移观测点。观测点应与结构的轴线平行,以便准确测量结构的位移情况。对于区间隧道,可在隧道的衬砌环缝处、变形缝处等位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