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课件(共14张PPT).pptx

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课件(共14张PPT).pptx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作者介绍

苏轼(别称苏东坡、苏仙,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知人论世

创作背景

知人论世

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解题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01

02

03

注意生词

注意语音语调

感受诗人的情感

目录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朗读指导

LOGO

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LOGO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

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LOGO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LOGO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LOGO

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LOGO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

提问?

《题西林壁》表达的主旨是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情感

谢谢观看

文档评论(0)

duantoufa00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