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概说
第一节厥阴病辨证纲要
第二节厥阴病本证
第三节辨厥阴胜复证、逆证
第四节辨呕哕下利证
CONTENTS
足厥阴肝经
手厥阴心包经
藏血,内寄相火,主疏泄,性喜条达
臣使之官,代君受邪
〈概论〉
厥阴的生理特点
1
厥阴含义:三阴之尽,寒极生热。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厥阴病:是外感病发展到后期阶段,正邪相争,阴阳胜复,出现以寒热错杂、厥热胜复为特点的一类证候。厥阴病的性质为寒热错杂证。
厥阴病证候分类及治法
2
(1)寒热错杂证(乌梅丸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麻黄升麻汤证)
(2)厥阴寒证(脏厥,当归四逆汤证,吴茱萸汤证)
(3)厥阴热证(汗出,喉痹,便脓血,发痈脓)
(4)厥热胜负证
(5)附入一部分关于杂病的内容:厥证,下利证、呕吐证,哕证。
“寒者温之,热者清之,寒热错杂者寒温并用”
对厥阴病的争议
3
一是否定。自清·陆渊雷提出“伤寒厥阴篇竟是千古疑案”,认为“是杂凑成篇”,作了“少阴、太阴之外,更无厥阴也”的推论以来,许多医家赞同其说,认为六经辨证,实为五经,厥阴病“名存实亡”,对厥阴病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
二是肯定。厥阴病篇内容确实复杂,首先是由厥阴病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其次,由于厥阴病篇是六经病的最后一篇,许多条文皆是连类而及,如王肯堂说:“厥阴为三阴之尾,凡太阴少阴之病,皆至厥阴传极,故诸阴证不称名者,皆如其篇。”厥阴病的常见症状是厥、利、呕,在论述这类病证时,罗列了许多类似之证,以鉴别疑似。内容虽多,仍然主次分明,条理清楚。
对厥阴病的争议
3
第一节:326-329条,和其他五经病的体例基本一致,讨论提纲证,欲解与欲愈的时间及脉证。
第二节:330-357条,讨论厥阴病常见证之一厥证的病机、特征以及多种厥证的证治。
第三节:358-375条,讨论厥阴病常见证之一下利证的证治,预后及与类证的鉴别。
第四节:376-381条,讨论厥阴病常见证之一呕吐的证治以及类证的鉴别。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26)
本条为厥阴上热下寒证提纲
〈一厥阴病辩证纲要〉
厥阴病提纲
1
〈一厥阴病辩证纲要〉
厥阴病提纲
1
肝木乘土,胃热脾(肠)寒——寒热错杂
下之利不止——误下后,脾气更伤,下寒更甚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为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338)
本条辨脏厥与蛔厥及蛔厥的证治。
〈二厥阴病本证〉
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1
(一)乌梅丸证
〈一厥阴病辩证纲要〉
厥阴寒化证辨证要点
2
乌梅(苦酒渍)—敛肝养肝,安蛔止痛,生津益阴
黄连、黄柏—泻热于上,驱蛔下行
附子、干姜、桂枝、细辛、蜀椒—温阳散寒,制服蛔虫
人参、当归—益气养血,固护正气
米粉、白蜜—甘甜之品,养胃气,祛蛔诱饵
蛔虫特点: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359)
本条论上热下寒相格拒的证治。
〈二厥阴病本证〉
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1
(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357)
本条论上热下寒,正虚阳郁的证治。
〈二厥阴病本证〉
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1
(三)麻黄升麻汤证
〈二厥阴病本证〉
当归——活血
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1
(三)麻黄升麻汤证
〈二厥阴病本证〉
寒温并用之剂比较
(1)半夏泻心汤:
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甘草大枣偏于泻心
(2)黄连汤:
半夏干姜黄连桂枝人参甘草大枣偏于温通
(3)乌梅丸:偏于酸收
(4)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偏于苦降
(5)麻黄升麻汤:偏于发越
《伤寒论》寒热错杂比较
1.风寒表实兼里热证:外散风寒,内清里热,大青龙汤;
2.表郁轻证兼里有微热证:微发其汗,稍清里热,桂枝二越婢一汤。
3.热扰胸膈兼中焦虚寒证:清上温中,栀子干姜汤;
4.热痞兼表阳虚证:泻热消痞,扶阳固表,附子泻心汤;
5.脾胃不和,寒热错杂痞证:寒温并用,和中消痞,三泻心汤;
6.上热下寒,腹痛欲呕证:清上温下,和胃降逆,黄连汤;
7.少阳病兼水饮内停证:和解少阳,温化水饮,柴胡桂枝干姜汤;
8.寒热错杂蛔厥证:寒温并用,安蛔止痛,乌梅丸;
9.寒热错杂久利证:寒温并用,涩肠止利,乌梅丸;
10.寒格吐利证:清上温下,辛开苦降,干姜芩连人参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