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风铃为谁而鸣——连环杀人犯的心理浅析
注:本稿件仅供里屋心理学研究会与《恐怖推理研究》电子杂志发表,如有转载,请注明出
处。
1985年12月29日,在伦敦东部的HackneyWick,发现了一具女尸,被害人是一个19岁的从
事秘书工作的女子AlisonDay。而与此相隔不久,86年春季,伦敦南部65公里的Guildford
郊外的一个村子中,在林地里又发现了一具女尸,死者是17岁的女孩MaartjeTamboezer。
这片林地上长满了风铃草,因此被警官们将这件案子称为“风铃草调查”(Bluebellinquiry)。
虽然两地相距甚远,但警方仍然从这两起以及后面发生的多起杀人案件中找到了共性,包括
了用来勒死被害人的带子,用剪下来的衣服塞住被害人的嘴巴,捆绑被害人的双手的方式,
尤其是在公共场合纵火焚烧尸体的尝试,这在英国当时任何杀人案件中都是前所未有的行为
方式。
这起连环杀人案件由于苏格兰场以英国人特有的严谨到古板的地毯式搜索,以及被称作“犯
罪心理侧写”(Psychologicalprofile)之父的著名犯罪心理学家DavidCanter对凶手相貌特
征、生活方式及成长经历准确到令人吃惊的描述,最终告破,凶手正是一名经常乘坐火车四
处旅行工作的木匠,而其犯案地点和时间正好与英国某条铁路的轨迹和时刻表相吻合。
这起案件,也成为了犯罪心理侧写学的典型教材。当然,我写本文并非是深入研究这起案件,
而只是由这起案件切入,就连环杀人犯的心理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事实上我刚拿到这个选题,立即下意识地就想起了“风铃草调查”,而本文的标题也就是出自
这起案件,甚至我在写作本文时,耳机里听的歌也是那首NickCaveKylieMinogue《Where
thewildrosegrow》。(不知道这首歌的可以去找来听听)
人与人之间发生关系,换言之,也就是相互作用的方式,有很多的差别,尤其有两方面与暴
力犯罪的不同形态的联系更为密切。一个方面是犯罪人对犯罪行为的准备,以及与被害人发
生联系的方式。尤其在暴力犯罪里,表现在犯罪人企图建立起联系的尝试,也可能是企图建
立起联系的一种暗示。这种“建立联系“,并非是指犯罪人接近被害人的方式,而是指在施暴
过程中,企图强行让被害人对他进行的某种认同。比如在“风铃草案件”中:他是否要求被害
人把他当作一个人来看待?(从这里表现出犯罪人的自我认定发生缺失,他在日常生活中可
能是常常被忽视的对象,从事着不为人注意的工作,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又或者犯罪人要
求被害人吻他,询问被害人的姓名,询问被害人是否有男朋友……这些都意味着,犯罪人在
努力使自己相信,在性侵害行为中,包含着一些个人性(private)的甚至是亲密的接触。这
种尝试,正是犯罪人在与他内心里最后一丝残存的道德和伦理观点做最后的斗争,而这最后
斗争的最后结果却是使用暴力胁迫被害人来顺从他的道德伦理观。这在某种意义上说,不能
不说是一种残酷的讽刺。
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控制欲望(desirefordominance)。所有暴力行为人都想控制他们的被
害人,以便使他们的欲望获得满足。但“控制行为”并不只是作为达成犯罪目的的一种手段。
在一些时候,“控制体验”成为了暴力行为人想探索和欣赏的对象本身。他们故意地恐吓、贬
低和羞辱被害人的这种行为,也成为了这些犯罪人的重要特征,因为他们自己在生活的其他
方面就可能有控制别人的欲望的表现。这种犯罪人,在现实中,则多半并非是一个强而有力,
让人有安全感的人。
随着犯罪人犯案的增多,犯罪人会有一个从犯案技术到犯案心理的逐步成熟和稳定的过程,
换言之,也就是作案熟练度在慢慢提高。一个犯罪人,心理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境,犯罪情境
(criminalsituation)和非犯罪情境(non-criminalsituation),而这两种情境中的行为之间,
可能会存在很密切的联系性和一致性。比如在犯罪过程中,犯罪人成功地使被害人达到了他
的控制要求,那么在以后的犯罪里,他就会更加熟练地完善和运用他的控制手段,而同时,
在非犯罪情境中,他也会在自己的日常正常的控制能力中,获得一定的进步。反之亦然。
而这种原则,可以作为区分所谓的“有组织力杀人犯”(organizedmurderer)和“无组织力杀
人犯”(disorganizedmurderer)的标准。如果一个人能够很好地计划自己的生活,思考处理
一些问题,用手艺和智能技巧满足其所需要的某些工作,那么他从事杀人活动的方式,也就
不同于那种偶发的、事后急急忙忙离开被害人而忘记掩盖犯罪现场的杀人者,比如在“风铃
草案件”中,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高标准农田项目施工部项目管理班子的人员岗位职责工.docx VIP
- 电气二次培训基地继电保护试题库填空题 .pdf VIP
- DeepSeek+AI大模型赋能智能制造数字化工厂供应链大数据解决方案.pptx VIP
- JEDEC JESD85-2001Methods fo 国外国际规范.pdf VIP
- 免疫治疗-(精品课件).ppt VIP
- 赛迪:中国大数据区域发展水平评估报告.docx VIP
- 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2024修订版)知识培训.pptx VIP
- 生物化学与基础分子生物学实验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中山大学.docx VIP
- 中考词汇1600分类速记表 (1)(1)(1).pdf VIP
- 全季酒店--香氛设备布点原则.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