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演讲稿范文(汇总9篇)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演讲稿范文【篇1】
中国传统文化,最具魅力的莫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过
几千年的延续和发展,形成了我泱泱大国的民族精神,并倍受世
界各民族的推崇。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不朽的地位,有着光辉的作用。发扬
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人们正确对待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
系;善于区别真、善、美与假、丑、恶,并能作出正确评价与判断;
培养爱科学、爱劳动、守纪律、有礼貌、诚实、勇敢、尊师敬长、
孝敬父母、团结友爱、助人为乐、勤劳节俭、见义勇为等优良道
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埃及,虽然历史比中国早一些,但先
后被波斯、罗马、阿拉伯帝国所征服,其文化也被阿拉伯文化所
代替;古代印度,其本民族历史的文字记载早已丧失殆尽;古巴比
伦,作为一个国家的名称早已在历史上消失,其文化也被中断。
人类文明的四大发源地,有三个都先后衰落了,或者分裂成许多
国家,唯独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发展绵延不断,经久不衰,
世代相袭,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延续
力,这是什么道理?原因方方面面,但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根由,就
第1页共21页
是中国不仅有着共同祖先遗传下来的血统,而且有着共同的优秀
文化和美德传统。就是这血统与传统,繁衍、培育、造就了世世
代代的炎黄子孙;就是这两统影响着、凝聚着人口众多的中国社会
的稳定运行,维系了社会和谐;就是这两统的凝聚性与延续性,使
中华民族祖德与祖魂代代相传。
传统美德教育是前人经过五千多年不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的结果。
我国是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刻苦耐劳一直是中华民族
的传统美德。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类。古往今来,涌
现出多少勤劳向上的名人,成为世人学习的楷模。
但据调查,现在的中小学生,爱劳动、有较好劳动习惯的约
占1/3,另外的2/3是不爱劳动或不太爱劳动的。有些孩子,懒得
铺床叠被,懒得洗袜子、洗手绢,懒得收拾书包、收拾桌子,甚至
于懒得洗脸、洗脚,连喝水也懒得自己倒。过去的公子哥儿、娇
小姐什么样,他们也差不多了。
事实上,家长重视对孩子从小培养热爱劳动品质的并不多。
现在,我国几千万个独生子女家庭中,有不少家庭把独生子女视
为“小太阳”,凡事都围着独生子女转。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大都
是独生子女,处于幸福家庭,优越的生活环境,祖辈父辈们过多
的照顾、宠爱、放任和袒护,致使独生子女从小就以家庭“小皇
第2页共21页
帝”自居,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产生了父母
宠爱自己是天经地义、本该如此的错误思想。而一些学校为了迎
接科技挑战,只顾传授科技知识和能力,却严重地忽视了对学生
进行民族精神与民族道德素质的培养。结果,智能上去了,德能
下来了。一些青少年思想品质出现问题,见利忘义、骗财害人,
不讲人格、不顾国格;自私自利、损害公德;虐待父母、不讲孝敬
的非道德现象时有发生,民族形与民族魂,遭到严重的扭曲。要
遏止和消除这些社会的非文明、非道德现象,除采取综合治理的
办法外,还必须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而传统美德的教育
除了家庭、学校的教导以外,更需要整个社会的配合。
二十一世纪,人类第三次站在了世纪的起跑线上,未来的中
国面临严重的挑战,迎接跨世纪的挑战,关键在于人的素质。试
想一下如果未来的接班人连修身也做不好,更不用说什么“齐家、
治国、平天下”了。
所以,应当站在培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高度
来认识和理解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道德认
识,使他们知道懂得什么是美德,什么是非美德,从中能正确分
辨真与伪、善与恶和美与丑,知荣辱、明爱憎,让学生实践良好
的道德行为,引导学生勇于实践,着力实践,真正按着道德准则,
规范自己的行为。
第3页共21页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演讲稿范文【篇2】
从数千年前江心渔船上越女的歌声,到水之湄《诗三百》的
婉转悠扬;从唯美的楚辞规整的汉赋,到唐朝多姿的诗歌,再到江
南女子执红牙响板轻歌曼舞摇曳出的宋词……
从南山下草长莺飞的桃花源,到西湖蒙蒙烟雨中的一把油纸
伞;从柳三辩的一句“且把浮名,换做浅吟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