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中职语文《画里阴晴》教案.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1

《画里阴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画里阴晴》是统编版中职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之一。本单元学习的主题是探索与创造,要理解探索与创造的丰富内涵,发扬勤于思考、敢于实践的精神,点燃探究热情,激发创造活力。

《画里阴晴》是当代中国画家吴冠中的一部自传,记述了他的绘画生涯和思想,以及他对文学的感悟和影响。本文选自第二卷探讨中西方绘画艺术创新的问题,整篇文章结构也如画卷一般,起承转合,错落有致,引人深思。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本文起、承、转、合的独特行文结构。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如何自然地引入话题,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作中体现它的创新思想的。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体会中国画与西洋画的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本文起、承、转、合的独特行文结构。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作中体现它的创新思想的。

【教学方法】

引导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导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水墨动画《山水情》,欣赏我国水墨画的唯美意境。提问:我国知名水墨画家有哪些,引入作者。

二、作者介绍

吴冠中,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经留学法国,学习西洋水彩与油画技巧。吴冠中终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之探索,坚忍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

油画代表作品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

吴冠中画作:白墙,黛瓦,绿柳,石桥……飘逸的线条,写意的水墨,像诗一样,梦一样……是水墨脱胎换骨,有了青春的容颜。无论外界如何纷扰,画中世界始终安静又澄澈。“引线条入油画,引块面入水墨”。也将中国人的意境与情感融入油画,将西方的现代抽象艺术融入水墨中。所以你看他的油画总能感到东方的魂,看他的水墨又隐现着现代的骨。

《画里阴晴》是当代中国画家吴冠中的一部自传,记述了他的绘画生涯和思想,以及他对文学的感悟和影响。

三、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下面问题;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由“默看细雨湿桃花”起笔,叙述路过故乡的感受。

2.(1)车窗外是怎么样的景色?体会语言的色彩感、画面感。

【明确】桃红柳绿,春雨霏霏。作者把这幅美景比作“浓酣的水彩画”,水彩画呈现出透明、湿润的感觉,而“浓酣”不仅告诉我们色彩的浓重,更让我们感受到这雨中春景带给人酣畅淋漓的快感。

(2)作者为什么要引用“默看细雨湿桃花”这句题画诗呢?

【明确】潘天寿先生的这句题画诗确实与雨中春景珠联璧合。

3.这句“默看细雨湿桃花”诗中最富韵味的是哪一个词?

【明确】“湿”。第一、二段是通过“湿”这个词语衔接起来的,这样过渡显得自然,紧凑。第一自然段说“湿”字透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第二段紧承上段,说“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正因为“湿”使本不协调的红土和绿竹协调了起来。

作者不仅需要这一词所带来的意境,更需要用这一词引出“画家的审美触觉”,可见这一句诗的引用是全文的起笔。

4.那么是不是所有人都会感觉到这“湿”带给人的这种美的享受呢?

【明确】不是。主人就是因为下雨而感到遗憾的。所以在普通人的眼里和画家的眼里雨带来的感受是不同的。在普通人的眼里,湿和雨景只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在画家的眼里就是不一样的,用课文的话来讲就是“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却格外地有韵味。”

5.作者对湿景的这种感受是不是他自己所独有的呢?

【明确】不是。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张志和的《渔歌子》“斜风细雨不须归”,而且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中也有对雨景的描写“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就是以湿、淡为特点的。在这一点上和作者的审美情趣是一致的。

6.阅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下面问题;

(1)“湿”改变了哪些色调?给画家怎样的感受?

【明确】雨后,红土成了棕红色,草绿色的竹林也偏暗绿了,它们都渗进了深暗色的成分,统一于含灰的中间调里,或者说它们都含蕴着墨色了。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因为雨,有些景物朦胧了,有些形象突出了,似乎那位宇宙大画家在挥写不同的画面,表达着不同的意境。

(2)“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反衬的手法,突出了雨后大自然的美丽怡人。

(3)为什么湿了的大自然景色格外有韵味?

【明确】因为“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使本来不协调的颜色也协调了起

文档评论(0)

中职老师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主要提供各种中职资料,发言稿等。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06月2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