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毕业设计(论文)
PAGE
1-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
题目:
近10年网络流行语发展及未来趋向研究
学号:
姓名:
学院:
专业:
指导教师:
起止日期:
近10年网络流行语发展及未来趋向研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演变规律及未来趋向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以近10年网络流行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量网络流行语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探讨其发展及未来趋向。研究发现,网络流行语具有时效性强、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等特点,其发展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娱乐化等趋势。未来,网络流行语将继续发挥其在网络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并对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网络流行语是网络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反映了社会热点、时代精神和文化变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流行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旨在通过对近10年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及未来趋向的研究,揭示网络流行语的演变规律,为我国网络文化研究提供参考。
第一章网络流行语概述
1.1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及特征
(1)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是指在网络空间中广泛传播并被大众所接受的词汇或短语。这类词汇通常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地域特色和社交属性,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走红,成为人们交流中的热点话题。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往往与网络事件、热点话题、社会现象等因素紧密相关,它们反映了网民的集体记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们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往往随着网络事件的发生和传播而诞生,并迅速在网络上流传开来。其次,网络流行语具有高度的传播性,通过社交媒体、论坛、即时通讯工具等平台迅速扩散,形成网络现象。再次,网络流行语的表达形式多样,既有文字形式,也有语音、图片等形式,富有创意和趣味性。此外,网络流行语还常常具有讽刺、调侃、夸张等修辞手法,使人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表达观点和情感。
(3)网络流行语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其强烈的互动性。在传播过程中,网民们不仅参与创造和传播,还会对流行语进行二次创作和解读,形成丰富的衍生内容。这种互动性使得网络流行语具有不断更新、演变的特点,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网民需求的变化。同时,网络流行语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如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塑造身份认同等,对网络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
1.2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历程
(1)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流行语开始崭露头角。在这个阶段,网络流行语主要以表情符号、网络用语等形式出现,如“886”(再见)、“砖头”(指批评意见)等。这些词汇虽然简单,但已经具备了网络流行语的基本特征,即具有鲜明的网络特色和互动性。据相关数据显示,1998年至2000年间,网络用户数量从300万增长至1000万,这一时期网络流行语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2)进入21世纪,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流行语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网络流行语的数量和种类大幅增加,出现了如“草泥马”、“给力”等极具网络特色的词汇。这些流行语往往与网络事件、热点话题紧密相连,如“草泥马”起源于网友对网络暴力的抗议,“给力”则源于网友对某件事情的高度评价。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2010年至2015年间,中国网民数量从4.57亿增长至6.68亿,网络流行语的发展与网民数量的增长呈现出高度正相关。
(3)近年来,随着短视频、直播等新兴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一时期,网络流行语更加注重娱乐性和趣味性,如“斗图”、“社会人”等词汇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同时,网络流行语也逐渐成为推动网络文化创新的重要力量,如“打工人”、“硬核”等词汇不仅丰富了网络语言体系,还反映了社会现象和时代精神。据统计,2020年,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8.73亿,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6.1亿,网络流行语在这一时期的影响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3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影响
(1)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在语言交流方面,网络流行语改变了传统的语言表达方式,使得沟通更加便捷和生动。例如,在2013年,“逆袭”一词因其简洁的表达和积极的内涵,迅速在网络上流行开来,成为人们表达自我奋斗和突破困境的常用词汇。据《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显示,2013年至2018年间,网络流行语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使用率逐年上升,从35%增长到60%,显示出网络流行语在语言交流中的普及程度。
(2)网络流行语对文化现象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它不仅反映了社会热点和时代精神,还塑造了独特的网络文化。例如,在2016年,“蓝瘦香菇”一词源于一段网络视频,因其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中考化学选择题专项训练,初中化学必备选择题100题汇总及答案解析(最全).doc
-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 农业新质生产力 — 以太仓东林村为例.pptx
- SP6660_V13926596180可做12V4A开关电源控制芯片.pdf VIP
- 定向钻穿越环氧玻璃钢施工方案.docx VIP
- 2025年浙江杭州钱塘区中考一模数学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docx
- 2025年高考作文备考:热点话题AI“复活”历史名人+AI技术的伦理与社会影响(主题预测+素材+模拟范文).docx
- 【江西煌上煌财务的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实例2800字】.docx VIP
- 会计师事务所保密制度.docx
- 2022年第二期CCAA国家注册审核员考试题目—认证通用基础含解析.doc
- “诚信月”知识问答试题附答案.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