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妙想逐飞天》课文知识点归纳.docxVIP

岭南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妙想逐飞天》课文知识点归纳.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岭南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妙想逐飞天》课文知识点归纳

一、飞天的起源与背景

(一)印度佛教文化的源头

飞天的形象最早诞生于印度佛教文化体系。在印度神话传说里,飞天是乾闼婆和紧那罗的化身。乾闼婆身为香神,其职责是散发馥郁香气,虔诚地向佛供奉;紧那罗则是乐神,主要负责演奏美妙音乐,为佛的修行营造祥和氛围。这两位神灵常常相伴出现,在佛教艺术的描绘中,他们自由地飞翔于天空,身姿轻盈灵动,宛如天际的精灵。随着佛教在亚洲地区的广泛传播,飞天形象也踏上了东传的旅程,逐渐在不同地域生根发芽,开启了与各地本土文化相互融合、演变的历程。

(二)中国本土文化的呼应

在中国古代,天空一直被视为神秘而神圣的领域,人们对其充满了无尽的向往与遐想。诸如羽化升仙之类的神话传说以及相关信仰观念,在华夏大地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期,甚至更为久远的墓葬文化中,就已出现与升仙场景相关的艺术表现形式。东汉之后,神仙思想愈发盛行,早期道教的传播也为这一文化现象注入了新的活力,升仙主题的艺术创作变得更为普遍。当佛教传入中国后,这种外来宗教文化与本土的道教等传统思想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与深度的交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初入中国不久,影响力尚在逐步扩大的阶段,此时壁画中的飞仙形象常常被人们称作飞天,在这一时期,飞天与飞仙的概念尚未有明确区分,二者的形象特征相互交织、界限模糊。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大地持续深入发展,佛教中的飞天形象与道教的飞仙形象在艺术创作领域不断融合,彼此借鉴吸收对方的元素,最终逐渐孕育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飞天形象。敦煌飞天便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它专指绘制在敦煌石窟中的飞神形象,经过长期的艺术积淀,已经成为中国敦煌壁画艺术中一个独特且极具代表性的专用名词,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二、飞天的概念界定

从艺术形象的角度深入剖析,敦煌飞天并非单一文化孕育出的艺术结晶,而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孕育的复合体。它有着区别于其他文化中飞行形象的显著特征,既没有如西方天使般用以飞行的翅膀,也不像某些神话生物那样生有羽毛,头顶亦不见象征神圣的圆光。在表现飞行状态时,敦煌飞天虽偶尔借助云气元素营造氛围,但并非依赖云朵实现飞行,其主要凭借的是自身那飘逸灵动的衣裙以及随风飞舞、灵动多变的彩带,以此展现出凌空翱翔、自由穿梭于天际的美妙姿态。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国古代艺术家们凭借卓越的创造力和深厚的艺术功底创造出来的成果,在世界美术史上独树一帜,堪称不朽的奇迹,吸引着无数后人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与欣赏。

三、飞天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

(一)十六国北凉至北魏时期(西域式飞天为主)

这一时期跨度长达170余年,飞天形象在敦煌石窟艺术中主要绘制于窟顶平棋岔角、窟顶藻井装饰区域、佛龛上沿以及本生故事画主体人物的上方位置。此时飞天的造型具有鲜明的西域风格特征:头部带有象征神圣的圆光,脸型呈现椭圆形状,鼻梁挺直,眼睛大而明亮,嘴巴较大,耳朵也较为醒目,耳部常常佩戴着环孬作为装饰。头发通常束成圆髻,有的还会佩戴蔓草装饰,或者头戴印度风格的五珠宝冠。身材方面,整体较为粗短,上半身多为半裸状态,腰部缠绕着长裙,肩部则披挂着宽大的巾帛。由于当时流行一种独特的晕染技法,历经漫长岁月,石窟内的壁画受到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颜色发生了显著变化,使得飞天形象常常呈现出白鼻梁、白眼珠的特殊视觉效果。这种形象与西域龟兹等石窟中的飞天在造型、面容、姿态、色彩以及绘画技艺等方面都极为相似,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敦煌飞天艺术与西域艺术之间的紧密联系。例如莫高窟北凉时期的飞天,便是这一风格的典型代表,其艺术特征鲜明,为研究早期飞天形象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到了北魏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飞天形象出现在第254窟北壁的《尸毗王本生》故事画上方的两身飞天以及第260窟北壁后部说法图上方的两身飞天。这一时期的飞天头部依然带有圆光,佩戴印度式五珠宝冠,脸型相较于北凉时期更为修长,由于壁画颜色的变化,同样形成了白鼻梁、白眼圈的效果,呈现出小字脸的独特模样。上半身保持半裸状态,腿部线条变得更加修长,身体姿态呈现出大开口的“U”字形。其衣裙在风中飘曳,巾带肆意飞舞,仿佛横空而过,周围天花纷纷飘落,营造出一种灵动而神圣的氛围。尽管肉体与飘带部分的颜色因岁月侵蚀发生了改变,但衣裙飘带的晕染痕迹和线条依然清晰可辨,飞天的飞势动态有力,姿势优美动人,展现出北魏时期飞天艺术在继承北凉风格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

(二)西魏至隋代时期(中西合璧的飞天)

此阶段历经约80余年,是佛教天人与道教羽人、西域飞天与中原飞仙相互交流、融合并发生创新性变化的关键时期。在西魏时期,飞天的绘制位置大体上与北魏时期保持一致。然而,这一时期的飞天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风格特点的类型。一种

文档评论(0)

心情不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