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深基坑施工期间周边结构保护措施
深基坑施工期间周边结构保护措施
一、深基坑施工期间周边结构保护的技术措施
(一)信息化监测系统的应用
1.实时监测体系的建立:采用自动化监测设备(如全站仪、测斜仪、沉降仪等)对基坑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道路的位移、沉降、倾斜等参数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至监控平台。
2.预警阈值设定:根据周边结构的类型(如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和距离基坑的远近,设定差异化的预警值。例如,距基坑10米内的历史建筑沉降阈值应控制在5mm以内。
3.动态反馈机制:监测数据与施工进度联动,当数据接近预警值时,自动触发调整支护参数或暂停开挖的指令,形成“监测-分析-反馈”闭环。
(二)支护结构优化设计
1.分区支护技术:针对不同地质条件(如软土、砂层)和周边环境敏感度,采用差异化支护方案。例如,邻近地铁侧采用地下连续墙+内支撑,非敏感区可采用土钉墙支护。
2.预应力锚索技术:在支护桩中施加预应力锚索,通过主动张拉抵消土体侧向压力,减少围护结构变形。锚索长度需穿透潜在滑动面1.5倍以上。
3.时空效应利用:遵循“分层、分段、对称、平衡”开挖原则,每层开挖深度不超过2米,并确保支撑安装与土方开挖的间隔时间小于24小时。
(三)地下水控制措施
1.降水井群优化布置:根据水文地质勘察数据,采用非完整井与完整井组合的降水方案。对于渗透系数大于1×10??cm/s的砂层,井间距宜控制在15-20米。
2.回灌系统设置:在敏感建筑物侧布置回灌井,将抽出的地下水经沉淀后回灌至建筑物下方,保持地下水位波动幅度小于0.5m/天。
3.帷幕止水技术:采用三轴搅拌桩或高压旋喷桩形成封闭止水帷幕,帷幕深度需进入不透水层至少2米,渗透系数控制在1×10??cm/s以下。
二、深基坑施工期间周边结构保护的管理措施
(一)施工前风险评估与预案制定
1.三维地质建模:通过BIM技术整合地质勘探数据,模拟不同开挖工况下周边结构的变形趋势,识别高风险区域。模型需包含地下管线、既有建筑基础等隐蔽工程信息。
2.分级保护标准制定:根据周边结构的重要性(如文物建筑、医院)划分保护等级。Ⅰ级保护对象变形允许值需严于国家标准20%,并单独编制专项保护方案。
3.应急物资储备:现场常备速凝水泥、钢支撑、液压千斤顶等应急物资,并定期演练支护结构失效、管涌等突发事件的处置流程。
(二)施工过程动态管控
1.多专业协同机制:建立由岩土工程师、结构工程师、监测单位组成的现场技术小组,每日召开例会分析监测数据,调整施工参数。
2.振动控制技术:采用静力切割替代爆破拆除,对重型机械加装减震基座,确保施工振动速度小于1.5cm/s(邻近历史建筑区域需低于0.8cm/s)。
3.荷载限制管理:严格规定基坑周边堆载范围,20米内禁止堆放土方或重型设备,临时道路需铺设钢板分散压力。
(三)周边结构主动加固技术
1.基础托换技术:对紧邻基坑的浅基础建筑,采用微型桩+托梁体系进行基础加固,微型桩直径200-300mm,深度需超过基坑底面5米。
2.注浆加固工艺:对存在空洞的既有地下管线,采用双液注浆(水泥-水玻璃)填充,注浆压力控制在0.3-0.5MPa,避免劈裂破坏。
3.临时支撑体系:在老旧建筑外墙加设型钢斜撑,支撑间距不大于3米,并与主体结构通过化学锚栓可靠连接。
三、深基坑施工期间周边结构保护的案例参考
(一)东京站前综合体基坑工程经验
1.多层支护体系应用:在深度32米的基坑中采用五道混凝土支撑+两道钢支撑的组合体系,最大水平位移控制在25mm以内。
2.光学纤维监测技术:在邻近的百年砖混建筑中埋设分布式光纤传感器,实现裂缝发展过程的毫米级监测。
3.分阶段降水策略:先通过轻型井点降水疏干浅层潜水,再采用管井降低承压水头,避免突涌风险。
(二)上海外滩通道基坑工程实践
1.逆作法施工创新:采用“两墙合一”设计,将地下连续墙兼作永久结构外墙,减少开挖阶段暴露时间。
2.冻结法止水应用:在穿越黄浦江段采用液氮冻结形成临时止水帷幕,冻结体厚度达2.8米,维持温度-25℃以下。
3.智能预警平台:集成3000余个传感器数据,通过机器学习算法预测变形发展趋势,提前72小时发出风险提示。
(三)广州珠江新城超深基坑教训
1.支撑延迟安装问题:因钢支撑加工延误导致第三道支撑晚装48小时,引发局部围护结构变形超标至45mm,后采用双拼H型钢进行补强。
2.承压水处理失误:未及时发现砂层中的承压水透镜体,导致坑底突涌事故,后续采用高压旋喷桩进行局部封堵。
3.社会协调经验:针对周边写字楼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油化验练习测试卷.doc
- 公路825482m连续刚构桥设计毕业.doc VIP
-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英语Unit 1 Animal friends单元教学设计(共6课时).docx
- 中建《工程造价资料管理办法》中建.docx VIP
- 在MetaTrader 5 Using Gateway API的使用说明书.pdf
- 超星尔雅学习通中医健康理念网课章节测试答案.docx
- 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通信原理》课件-ch.ppt VIP
- 标准图集-22G101-1 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梁、板.pdf VIP
- 恩施富硒土豆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doc
- (正式版)-B 5768.2-2022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