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2016江苏省语文高考卷(卷1)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贞观政要》曰: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观古来帝王,骄奢淫逸,剥民脂膏,遂以亡天下。若汉武帝爱神仙,食用炼丹,招集方士,虚耗国帑,乃至于死亡。且欲为之者,何如也?”侍中魏徵对曰:“陛下所言,诚帝王明戒。然汉武帝亦未尝不欲为之,但以所欲不遂,故止耳。”太宗曰:“朕非欲神仙,止欲正风俗,使天下无欺而已。”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共使用23年。
B.侍臣,指在皇帝身边侍奉的大臣,负责处理日常政务。
C.方士,指懂得方术的人,古代多指懂得神仙术的人。
D.国帑,指国家的钱财,特指国库中的钱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骄奢淫逸,形容帝王生活奢侈,放纵欲望。
B.剥民脂膏,比喻帝王剥削百姓的财富。
C.爱神仙,指帝王追求长生不老,迷信神仙。
D.止欲正风俗,指帝王只想整顿社会风气。
3.下列对文中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朕观古来帝王,骄奢淫逸,剥民脂膏,遂以亡天下。
B.且欲为之者,何如也?
C.陛下所言,诚帝王明戒。
D.朕非欲神仙,止欲正风俗,使天下无欺而已。
4.根据文意,下列对魏徵的回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徵认为汉武帝的行为是帝王明戒。
B.魏徵认为汉武帝之所以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是因为他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
C.魏徵认为唐太宗的想法是正确的,应该整顿社会风气。
D.魏徵认为唐太宗并不是想要追求长生不老,而是想要整顿社会风气。
二、古诗词鉴赏(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7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墨,潦倒新停浊酒杯。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在秋天的登高过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美景色。
B.诗人在登高过程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C.诗人在诗中描绘了猿猴的哀鸣和鸟儿的飞翔,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
D.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和担忧。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
B.诗歌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风急”、“天高”、“猿啸哀”等,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
C.诗歌通过对比手法,如“无边落木”与“不尽长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无限感慨。
D.诗歌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杜甫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7.下列对这首诗的意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
B.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
C.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D.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苦难的感慨。
三、现代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810题。
《背影》
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8.下列对文中加点
一、文言文阅读答案:
1.B
2.D
3.C
4.B
二、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5.B
6.A
7.D
三、现代文阅读答案:
8.C
9.B
10.A
四、基础知识答案:
11.D
12.B
13.C
14.A
15.D
五、语言运用答案:
16.B
17.A
18.D
19.C
20.B
六、作文(略)
1.文言文阅读:考察学生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理解,以及对文意的把握和翻译能力。示例:题1中的“国帑”一词,学生需理解其指代国家的钱财。
2.古代诗歌阅读:考察学生对古代诗歌内容、情感、手法和语言的理解。示例:题6中对诗歌意境的赏析,学生需把握诗歌表达的人生感慨。
3.现代文阅读:考察学生对现代文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示例:题8中对文中细节的理解,学生需结合上下文准确把握。
4.基础知识:考察学生对字音、字形、词语、成语、病句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示例:题11中对成语运用的辨析,学生需明确成语含义及使用范围。
5.语言运用:考察学生对语言表达、衔接、连贯、得体等能力的运用。示例:题16对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的考察,学生需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语句。
文档评论(0)